黄藤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藤的概览。黄藤又名解烘罕,归类于傣药,为防己科植物藤黄连的根或茎,可清火解毒,利胆退黄,利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藤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解烘罕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藤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解烘罕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藤黄连的根或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胆退黄,利尿。
- 主治: 主治“斤档斤匹,习哈,贺办答来”(食物中毒,腹泻呕吐,头昏目眩),“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拢案答勒”(黄疸),“拢牛”(小便热涩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Fibraurea recisa Pierr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藤黄连 Fibraurea recisa Pierre 「F.tinctoriaLour.」 攀缘状灌木,长10余米。枝淡灰色,小枝有纵条纹。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20cm,宽4~10cm,先端锐尖,全缘,基部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色较淡;叶柄长4~12cm,具细纵棱,基部膨大。复总状花序,腋生,雌雄异株;花被6,绿白色,外有3片小形的苞;雄花有雄蕊3,花丝短棒状,花药椭圆形,短粗;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头状。果穗长30cm许,木质,果柄长3~4cm,核果长2~3cm,顶端有柱头遗迹。种子长圆形,横切面呈肾脏形,胚乳角质,丰富,子叶片状。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少数扭曲,偶有分枝,直径0.5~3cm。表面黄棕色,具不规则纵棱,皮孔横向,有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质硬,断面鲜黄色,有菊花状纹理和裂隙。气微,味极苦。 茎圆柱形,少数弯曲,直径可达3cm或更粗。表面暗灰黄色至灰绿色,节微隆起,断面鲜黄色,中心有髓。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入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斤档斤匹,习哈,贺办答来”黄藤10g,磨于温开水中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兵洞飞暖花”黄藤15g,十大功劳15g,大黄藤15g,旋花茄根15g。煎汤内服(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3.治“拢案答勒”黄藤15g,大黄藤15g,黄竹15g,小黄散15g,十大功劳15g。煎汤内服。 4.治“拢牛”黄藤15g,大黄藤15g,黄竹15g,小黄散15g,十大功劳15g,野芦谷根30g,小齿锥花15g,肾茶30g。煎汤内服。(3、4方出自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