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乳石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钟乳石的概览。钟乳石又名毛君,归类于藏药,本品由含碳酸钙的溶液,因地下水渗透,沿石灰岩溶洞顶部或裂隙下滴,饱和再析出的方解石沉淀而成,可止泻,清培根热,制胃酸。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钟乳石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毛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钟乳石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毛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本品由含碳酸钙的溶液,因地下水渗透,沿石灰岩溶洞顶部或裂隙下滴,饱和再析出的方解石沉淀而成。
- 出处: /
- 功效: 止泻,清培根热,制胃酸。
- 主治: 可治培根木保病、胃陈热病、骨髓炎、体衰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talacititum.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主产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从岩洞中敲下,除去杂石,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备用。
- 炮制方法: 炮制:(1)寒制法(奶制法),将钟乳石砸成小块,在清水中煮沸后研细,放入犏牛奶中,调成糊状物,再进行研磨,最后做成小圆饼,阴干,即得。 (2)热制法,取钟乳石1000g,粉碎成蚕豆粒大小,加入火硝1Og和清水适量,煮沸三小时,倾去火硝液,用清水漂洗十余次,至洗液清彻为止,将钟乳石晒干,粉碎成细末,即得。 (3)盐炒法,取(2)法在火硝液中煮沸三小时后的钟乳石,粉碎成青稞粒大小,放入铁锅中与等量食盐拌炒,至发烫后,加入浓青稞酒,使钟乳石浸没为度,密闭,放凉后,取出,阴干,粉碎成细末,即得。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主要是方解石矿物集合体。外形常呈钟乳状,也有呈圆柱或圆锥体形。大小不一,长5~15cm,直径2~7cm,表面白色,灰色或灰褐色,粗糙凹凸不平。显玻璃光泽。对光观察断面显闪烁的亮光,中心带一圆孔,圆孔周围有多数圈层。体重质硬,硬度3。纯净者密度2.7g/cm(3),含杂质则密度增大。无嗅,味微咸。 粗如酒杯,不透明,含钙质多者称钟乳石;细如管状,透明或半透明,含钙质少者称滴乳石。二者均以色白,有光泽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滴加稀盐酸,即发生二氧化碳气泡,溶液显钙盐的鉴别反应。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 《晶珠本草》:性平。 《如意宝树》:性平,化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甘、涩,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9~15g。
- 考证: 请见泡君(方解石)一项下的记载。 附方解石:
- 制剂: /
- 选方: 方一:钟乳石灰药:钟乳石50g,硫磺25g,荜茇15g。共置陶瓷坛中,入火中连续煨烧 三昼夜,然后放凉,取出,可按病情酌加相应之药物,共研细末。内服,用白糖水送服。用于 培根木布病。 方二:钟乳丸:生钟乳石(研细如粉)250g,黄蜡(锉)150g。先取黄蜡盛于细瓷器,用慢火化开,投入钟乳粉末,搅匀,取出,密封蒸熟,研膏,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丸,温开水冲服。治肺虚壅喘急,连绵不息。 方三:乳豆丸:钟乳石50g,肉豆蔻25g,面裹煨香,去面不用,研为细末,煮枣肉,调和为丸。每服70丸,空腹食前用米饭送下。治大肠虚寒,滑泄不止。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在胃中能中和过多的胃酸,至肠吸收后能增加血中的钙离子,并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