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丁香的概览。丁香又名勒协,归类于藏药,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可补阳,化食,开胃。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丁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勒协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丁香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勒协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 出处: /
- 功效: 补阳,化食,开胃。
- 主治: 治命脉诸疾,寒性龙病,痘疮病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常绿乔木。叶对生,革质,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花芳香,顶生聚伞花序,萼片4,肥厚;绿色后变紫色;花瓣4,白色稍带紫色;雄蕊多数;子房下位,2室。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有宿萼。本品多为进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产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等地。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花蕾由绿经黄至开始带红色时采集,除去花柄,晒干或于50℃以下干燥即得。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似研棒状,长1~2cm,顶端花冠呈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花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萼片4,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的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众多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粉末鉴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三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中含16μl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石油醚(1∶9)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液,于105℃烘干。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燥、糙。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1~3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丁香治命脉病。祛寒以紫色,坚硬,质重,气香,味辛,苦,无瘦粒者佳。本品有拉巴木嘎、拉巴扎、厘夏等名。《宝堆》中记载:丁香性热,糙,能祛寒,治痘疮病。《明释三十章》中记载:丁香性燥,温,可舒胸开胃,生胃火、肝火,消食。《释难》中记载:本品分为公丁香和母丁香。《形态比喻》中记载:丁香状如小铜瓶。 据《晶珠本草》记载:公丁香与母丁香的区分与中药不同,以颗粒大而粗为公,颗粒小而细为母,未提及二者在性味功效上之区别。
- 制剂: /
- 选方: 方一:七味石灰华散:石灰华、红花、肉豆蔻、丁香、小豆蔻、唐古特乌头、獐牙菜。白糖。共研内服,治热增盛于肺。 方二:白檀香、麝香、诃子、小豆蔻、丁香、红花、獐牙菜、大托叶云实。共研为散,白糖调服。可治热隐伏于肾。 方三:六味丁香散:丁香25g,诃子150g,甘草50g,龙胆花100g,石灰华100g,藏木香100g。共研内服,可治流感引起的喉部灼痛和声音嘶哑。一日2~3次、一次1~1.5g。 方四:丁香、草果、小豆蔻、红花、獐牙菜、波棱瓜子、宽筋藤。共研细末,白糖调服。主治脾热证。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