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驳骨丹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小驳骨丹的概览。小驳骨丹又名莫哈郎爹,归类于傣药,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带叶茎枝,可通气活血,接骨续筋。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小驳骨丹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莫哈郎爹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小驳骨丹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莫哈郎爹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带叶茎枝。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通气活血,接骨续筋。
- 主治: 主治“阻伤,路哈”(跌打损伤,骨折)。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驳骨丹 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多年生直立草本或亚灌木,高约1m,全株无毛。茎圆柱形,节部明显膨大;枝多数,对生,常深紫色。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纸质.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1cm,宽5~15m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和侧脉均深紫色。花春夏开放,白色或粉红色,组成顶生穗状花序;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约3~4mm;花冠长1.2~ 1.7cm,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长圆状卵形,微凹头,下唇伸展,顶端3裂,下部有喉凸;雄蕊2,伸出管口之卜,药室一上一下,较低一室基部有距。蒴果长约12mm;种子生于种钩上。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长于村边、园篱边或灌木丛中。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亚洲各热带地区均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今年均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叶含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1]。
- 药理作用: 本植物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g/kg),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g/kg)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并可导致死亡[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