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浆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酢浆草的概览。酢浆草又名宋香嘎,归类于傣药,为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可清火解毒,凉血消肿,解痉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酢浆草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宋香嘎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酢浆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宋香嘎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凉血消肿,解痉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沙拢接火”(咽喉肿痛),“接短鲁短,拢蒙沙嘿”(腹痛腹泻,赤白下痢),“拢牛”(小便热涩疼痛),“阻伤”(跌打损伤),“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xalis corniculat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酢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 L.又名:酸饺草《滇南本草》。 多年生小草本,高15~22cm,全草味酸。茎细而柔软,下部斜卧地面而呈匍匐状,分枝多,成丛状,上部稍直立,绿色,微带紫色,在节处生不定根,全体被毛。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纤细而曲折,被毛;小叶3枚,无柄,倒心形,长0.5~1.3cm,宽0.6~1.5cm,先端凹人,基部楔形,全缘,背面洽叶脉及小叶片边缘有短毛。花黄色,伞形花序腋生,具花2~6朵,花序梗纤细,带紫色,有毛;萼片与花瓣均为5片;雄蕊10,花丝下部连合;子房上休,5室。蒴果近圆柱形,有5纵棱,具毛,熟时自行开裂,弹出种子;种子小,扁卵形,褐色。花期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平坝、田边、旷地湿润处及房前屋后草地。广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性寒。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沙拢接火”酢浆草、绿矾、白矾、青菜汁各适量,混匀榨汁。用药液滴入患处,每日3次,每次适量。(《德宏傣药验方集(二)》) 2.治“接短各短,拢蒙沙嘿”酢浆草20g,金花果10g,红糖5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3.治“拢牛”醉浆草20g,开水泡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4.治“阻伤”酢浆草、鱼子兰叶、平卧土三七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景洪市傣医波温验方) 5.治“拢梅兰申”酢浆草、姜黄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去氢抗坏血酸(dehpdroascorb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乙酸酸(glyoxalic acid)[1],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2],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牡荆素一2”-O-β-D-吡喃葡萄糖苷(vltexin-2”-O-β-glucoPyranoside)[3],2一庚烯醛(2-hep-tenal),2一戊基呋喃(2-pentylfuran),反一植醇(trans-phytol)[4,5],并含糖脂(glycolipide),磷脂(phospholipide),α一生育酚(α-to-copherol),β一生育酚(β一tocopherol)[6]。
-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50%酢浆草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