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茉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臭茉莉的概览。臭茉莉又名宾蒿,归类于傣药,为马鞭草科植物重瓣臭茉莉的根和叶,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通乳下乳,行气消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臭茉莉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宾蒿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臭茉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宾蒿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重瓣臭茉莉的根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通乳下乳,行气消胀。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火,说凤令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拢沙龙答接泵亮”(目赤肿痛),“拢沙龙答接泵亮,冒夯讲”(目赤肿痛,视物不清),“割鲁了冒米喃农,多温多约”(产后乳汁不下,缺乳,体弱多病),“接崩短嘎”(脘腹胀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Schaue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重瓣臭茉莉 Clerodendrum philippinumSchauer 小灌木,高1~2m。小枝近四棱形,被毛。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定卵形或卵状心形,长7~15cm,宽6~15cm,边缘具波状粗齿,上面被黑色硬毛,下面密生白色茸毛,叶背无腺点,茎叶揉之有臭气。聚伞花序顶生,直径6~10cm,紧贴,不松散,总花梗短,顶端有较长的条状披针形总苞片;花萼漏斗状,红紫色,外面被毛,先端有细长锥形裂片;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单瓣或重瓣,管部细长,长2~2.5cm,裂片稍不整齐;雄蕊4,二强,超出花冠。核果近球形,具膨大的宿存花萼。花期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2000m的河边、路旁灌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台湾、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叶多鲜用,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甜,叶气臭,性凉。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适量用水磨汁服。外用:适量,鲜品煎汤洗;或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沙龙接火,说凤令兰”臭茉莉、玉米轴。四棱豆根、小拔毒散根备适量。磨干米汤中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沙龙答接泵亮”臭茉莉、象牙各适量,磨于水,内服、外擦。(景洪市傣医刀新民验方) 3.治“拢沙龙答接泵亮,冒夯讲”臭茉莉适量,煎水,过滤后洗双眼。(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4.治“割鲁了冒米喃农,多温多约”臭茉莉5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5.治“接崩短嘎”臭茉莉鲜叶适量,捣烂,炒热包敷腹部。(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