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含羞草的概览。含羞草又名芽对约,归类于傣药,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可清火解毒,利水消肿,宁心安神。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含羞草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芽对约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含羞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对约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勐腊)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水消肿,宁心安神。
- 主治: 主治“鲁旺害埋”(小儿高热),“拢泵”(水肿),“暖冒拉方来,冒米想”(失眠多梦,乏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imosa pudic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含羞草 Mimosa pudica L. 多年生直立或披散亚灌木,高可达1m。茎多分枝,散生倒刺毛和钩刺。二回双数羽状复叶,羽片1~2对,掌状排列于长柄顶端,炳具刺;小叶7~24对,羽状排列,触之即闭合下垂;小叶片长圆形,长6~11mm,宽1.5~2mm,边缘及叶脉有刺毛。花淡紫红色,圆头状花序2~3个生叶腋;萼钟状,顶端有8个微小萼齿;花瓣4,外面有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长,超出花冠甚多;子房有极细长的花柱,丝状。荚果扁平,稍外弯,多数,长1~2cm,顶端有喙,有3~5节,每节有一颗种子,成熟时节间脱落,只剩下具有刺毛的荚缘;种子阔卵形。花期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低山平坝、草地、灌木丛中。分布于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全国各地常栽培作观赏植物。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含羞草碱(mimosine)[1],含羞草苷(mimoside)[2],D一松醇(D-pinitol)[3],亚硒酸盐(selenite)[4],蛋白质,鞣质,2”-O一鼠李糖基红草素(2”-O-rhamnosylorlentin)和2"-O-鼠李糖基异荭草素(2"-O-rhamnosylisoorientin)[5]。 种子含油约17%,其中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 (lindenicacid)0.4%,亚油酸(linoleic acid)51%,油酸(oleic acid)31%,棕榈酸(palmitic acid)8.7%,硬脂酸(stearic acid)8.9%[6]。另含山萮酸(behenic acid)5.7%[7]。还含谷甾醇(sitosterol)[6]。
- 药理作用: 含羞草碱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著[1,2]。饲料中含0.5%~1.0%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毛、产生白内障[3]。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