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通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刺通草的概览。刺通草又名档凹,归类于傣药,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根、茎、叶,可祛风解毒,强筋骨,消肿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刺通草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档凹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通草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档凹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根、茎、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祛风解毒,强筋骨,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割鲁了先哈嘎兰”(产后肢体麻木),“滚涛接腰贺号”(老年性腰膝酸痛),“阻伤”(跌打损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evesia palmata (Roxb. )Vi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刺通草 Trevesia palmata(Roxb.) Vis. 常绿小乔木,高3~5m。嫩枝淡黄棕色,密被棕色绒毛,疏生短刺。叶大,直径30~45cm,掌状5~9深裂;裂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叶柄长30~90cm,通常疏生短刺;托叶与叶柄基部合成2裂的鞘状。苞片长圆形,长25cm;伞形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长约30~45cm,被铁锈色绒毛;花淡黄绿色,萼有锈色绒毛,边缘具稍明显的10齿;花瓣7~12,长5mm,先端钩曲,外面稍有锈色绒毛,内面有脊;雄蕊和花瓣同数,花丝长约6mm;子房6~10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近球形,径1~1.2cm,无毛,棱不明显;花柱宿存;种子7~ 12粒。花期10月,果期次年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2300m的密林、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多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叶片直径可达90cm,掌状深裂,裂片5~9,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大锯齿,两面或仅在下面散生黄色星状毛,叶柄长达90cm,常疏生短刺。叶片革质。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