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梓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云南石梓的概览。云南石梓又名埋索,归类于傣药,为马鞭草科植物滇石梓的树皮或心材,可除风止痒,清火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云南石梓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索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云南石梓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索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滇石梓的树皮或心材。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除风止痒,清火解毒。
- 主治: 主治“唉火接”(咳嗽咽痛),“兵洞洪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melina arborea Roxb.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滇石梓 Cmelina arborea Roxb. 干季落叶乔木,高达15m,胸径30cm~50cm,端直;小枝扁,略具棱槽,老枝渐圆,均疏生皮孔,叶迹隆起,显著。叶阔卵形,长9~22cm、宽10~18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常浅心形,稀楔形下延成柄,表面基生脉外面近叶柄具2~4个极显著的腺体,全缘,稀具浅裂,基生脉三出,侧脉3~5对,和第三回脉近平行,细脉及网脉均表面平坦,被毛、略显,背面隆起,显著;叶柄长5~11(14)cm。顶生圆锥花序,总花梗长15~30cm;花大,长达4cm,外面黄色,密被锈色绒毛,内面紫色;花萼钟状,长3~7mm,顶端具5个尖三角形小齿,尤腺体;花冠上唇全缘,或二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极大;长雄蕊和花柱伸出花冠喉部达1.4cm;子房无毛。核果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平滑,长16~20mm,成熟时黄色,干后黑色,核4室,常仅有种子1颗。花期3~4月,常先叶开放;果期5~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沟谷林中,亦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