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鹿角的概览。鹿角又名宝格音-额布日,归类于蒙药,为鹿科动梅花鹿或马鹿的已骨化的角,可燥脓,燥恶血,平协日乌素,消肿,止刺痛,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鹿角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宝格音-额布日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鹿角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宝格音-额布日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药材来源: 为鹿科动梅花鹿或马鹿的已骨化的角。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燥脓,燥恶血,平协日乌素,消肿,止刺痛,解毒。
- 主治: 主治肺脓肿,哈血痰,脚伤水肿,胸胁刺痛症,乳肿,疮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ervus elaphus Linnaeus;Cervus Nippon Temminck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参见“鹿茸”条。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分砍角和退角两种。在11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者,称“砍角”。或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故不带脑盖骨者,称为“退角”。多在3~4月间采收。
- 炮制方法: 取鹿角挫成细未,清炒至微黄,放凉。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梅花鹿角 通常有3~4分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2校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成纵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2)马鹿角 呈分枝状,通常有4~6分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1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2枝靠近第1枝着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有纵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黄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梅花鹿角和马鹿角新鲜横断面,在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梅花鹿角骨密质显亮白色,骨疏质显灰白色荧光。马鹿角骨密质显淡蓝色荧光,骨疏质显蓝褐色荧光。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本品浸出物依热浸法测定,浸出物不得少于17.0%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1]。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n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2]。
- 药理作用: 鹿角提取物给麻醉犬静注,能明显增加心脏搏出量,但对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总阻力无明显改变[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125 (2)王静竹,等.中药材,199O,13(10):13 药理 (1)戴立春.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3(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