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金箔的概览。金箔又名尼斯莫勒-阿拉塔,归类于蒙药,为用自然金(黄金)锤成的纸状薄片,可强身,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金箔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尼斯莫勒-阿拉塔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金箔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尼斯莫勒-阿拉塔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蒙药手册》
- 药材来源: 为用自然金(黄金)锤成的纸状薄片。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强身,解毒。
- 主治: 主治年迈虚劳,体弱,珍宝中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自然金 Native Gold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但很少见,常见者为颗粒状或树枝状集合体。颜色金黄。条痕为光亮的金黄色,具极强的金属光泽。不透明。锯齿状断口,无解理。硬度2.5~3。相对密度15.6~18.9(纯金为19.3)。富强延展性。有高度的传热及导电性。不溶于酸,能溶于王水。在空气中极稳定。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自然金通常分为脉金(山金)和沙金两种,脉金产于石英脉中,沙金产于冲积沙层中。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薄衣状,通常夹于纸层中,面积大小不等;或直径为3~5cm的圆形薄衣,或为长2cm,宽1cm的长方形薄衣,也有的为8cm2正方形的薄衣,亮金黄色。质菲薄,易漂浮。无气、无味。 以色亮黄、质菲薄、易漂浮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取一小片置镜下观察:为黄色、棕黄色的叉角状块,交互相嵌,微透明,有的凸凹不平,微有金属光泽,空洞处呈叉角状裂缝。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一张金箔,溶于5ml王水(盐酸与硝酸之比为3:1)中,溶解后,立即成为鲜黄色透明液体。(检查金) (2)取本品少量,加王水,溶解后,溶液加热浓缩成稠厚液,再用水冲淡,加氯化亚锡试液,溶液变为紫色,并有紫色沉淀。(检查金)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性凉。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载:“藏语称黄金为‘斯勒伯热莫’,其中,有产于沙土、发红亮、色黄的……还有熔炼矿石加工制成的金。”《无误蒙药鉴》称:“黄金存于矿石和破土中,由于地方习惯(藏语地区),颜色甚黄者称‘斯勒伯热莫’,色橙黄、淡黄者质佳。”金箔乃纯金锤成的纸状薄片,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斯日达伯即尼斯莫勒一阿拉塔(金箔)。
- 制剂: /
- 选方: 治陶赖,赫如虎,苏日亚,浮肿,瘰疬 金箔、银箔、铜灰、铁屑(制)、珍珠(制)、青金石(制)、珊瑚(制)、松石(制)、海螺炭、贝齿炭、寒水石(制)、五灵脂、黄精、天门冬、熊胆、芥子、大黄各等量。制成水丸。每次2~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十六味金箔丸)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