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参堂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手掌参堂的概览。手掌参堂又名额日和藤乃-嘎日,归类于蒙药,为兰科植物手参的块茎,可生津壮阳。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手掌参堂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额日和藤乃-嘎日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手参 Gymnadenia conopsea(L.)R.Br.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块茎椭圆形,长1~2cm,4~6裂,肥厚似手掌,初生时白色,后呈黄白色。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茎生叶4~7,生于茎下半部;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拖茎。总状花序具多数密生的小花,排成穗状,长6~15cm;花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几与花等长;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阔倒卵形,长4~5mm,前部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纯,距丝状,长明显超过子房,内弯;子房甚扭曲,无柄,长约10mm。种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用沸水烫后晒干。
- 炮制方法: 取净手掌参,置牛奶中煮至透心,取出,晾干(10kg手掌参约用5L牛奶)。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手掌参块茎稍扁,形如手掌,长1~4.5cm,直径1~3cm,表面浅黄色或暗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茎残基,其周围有点状根痕;下部有4~14指状分枝,分枝长0.3~2.5cm,直径2~8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淡,嚼之发黏。 以色黄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嚼之黏性大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厚,其内1列为下皮层,细胞径向长椭圆形。基本组织中有许多大型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周围都有内皮层围绕,凯氏点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多已糊化。 粉末特征:浅黄白色。①草酸钙针晶束易见,长8~65μm。②不规则黏液质团块众多,加碘试液显经蓝色。③梯纹、网纹导管直径13~55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1,摇匀,放置15min,呈冻胶状,取少量置载玻片上,加墨汁1~2滴,冻胶不被染成黑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温。效重、腻、软、稀、钝。 《金光注释集》:“手掌参甘、涩,消化后味苦,具重、温、腻、软、稀、钝等性效。”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从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称:“旺拉嘎生于草甸或草坪,茎叶绿色,叶全缘,细长,花蓝黄色,形似卷起的彩绸,果穗似塔,内含砂粒状种子……根手掌状。”并附图1幅。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使用的手掌参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旺拉嘎即额日和藤乃-嘎日(手掌参)。
- 制剂: /
- 选方: 1.治首寒,腰腿酸痛,亏精,久病体虚 胡麻油、寒水石(制)、手掌参(制)、石榴、诃子、葡萄干各50g,白豆蔻、槟榔、五灵脂、螃蟹、黑冰片各25g,荜茇、黄精、天门冬各20g,玉竹22.5g,肉桂、干姜、紫茉莉、蒺藜、肉豆蔻、沉香、冬青叶、降香、冬葵果、白胡椒各15g,草果仁、广枣、刀豆、紫硇砂、辣椒各10g,丁香、阿魏、蛤以各5g,白糖150g,蜜(炼)50g,奶酒100g,红糖250g。制成丸剂。每次3g,每日2~3次,用绵羊肉汤送服。(《经验方》三十七味手参丸) 2.治巴木病 手掌参25g,苦参、杜仲各15g,诃子、栀子、川楝子各5g,龙骨、地格达各10g。制成煮散剂。口服,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观者之喜》八味手参汤) 3.治游痛症,陶赖病 手掌参、苦参、地格达各等量。制成煮散剂。口服,每次3~5g,每日2~出次。(《蒙医药传统方剂选》三味手参汤)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