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寒水石的概览。寒水石又名额莫-壮西,归类于蒙药,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可清巴达干热,止吐,止泻,消食,解毒,破痞,调元,愈伤,接骨。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寒水石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额莫-壮西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寒水五Gypsum(红石膏)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片状。通常粉红色,半透明。解理面纤维状,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壳状至多片状。硬度1.5~2,相对密度2.3。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山东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拣去杂石即得。
- 炮制方法: 1.螺制寒水石 取寒水石净品,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锻至红透,立即倒入酒、酸牛奶或水中淬酥,取出,晾干。 2.原制寒水石 将寒水石碾碎炒好,喷适量的牛黄溶液,放置阴凉干燥处,晾干即可。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半透明,表面凹凸不平,侧面有纵纹理,常黏附因互相摩擦而产生的粉末。体重,条痕白色,质硬,可用指甲刻划,易砸碎,碎时垂直断裂,断面显稍斜的纹理,纤维状。全体具星状或针状玻璃样光泽。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 (2)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1,加热溶解,过滤,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约2m1,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溶液约2m1,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平。效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载:“状如钟乳石,存在于岩崖缝隙。”《无误蒙药鉴》称:“外层紫色似漆,状如黄牛乳头,存在于岩崖缝隙。”并附有矿物形态图1幅。历代文献把雌、雄、中壮西统称壮西,而致误用、混用。额热-壮西(雄壮西)为方解石;额莫-壮西(雌壮西),乃今人所用的寒水石(红石膏)。二者名同物异,功效各别,不可不辨之。上述矿物形态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沿用的寒水石形态特征基本相符,故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毛壮即额奖-壮西(寒水石)。
- 制剂: /
- 选方: 1.治胸部巴达干热,呕吐酸水,肝包如病 寒水石(制)50g,冬青叶6g,沙棘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三味寒水石散) 2.治胃脘,肝区疼痛,吐酸水,吞咽困难,噎证 寒水石(制)、石榴、荜茇、土木香、黑云香、木香、栀子、瞿麦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八味寒水石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主要为含水硫酸钙(CaSO·2H2O),尚含少量Fe2+ Fe3+及A13+[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编.矿物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