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柳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山川柳的概览。山川柳又名苏海,归类于蒙药,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的细嫩枝叶,可清热,操协日乌素,透疹,敛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山川柳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苏海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川柳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苏海
- 民族药名出处: 《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的细嫩枝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操协日乌素,透疹,敛毒。
- 主治: 主治毒热,陈热,伏热,热症扩散,肉毒症,协日乌素病,血热,麻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amarix chinensis Lour.;Tamarix juniperina B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灌木或小乔木,高2.5~4m。茎多分枝,枝条柔弱,扩展或下垂;树皮及枝条均为红褐色。叶互生;无叶柄;叶片细小,呈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3mm,先端尖,基部鞘状,蓝绿色。花为圆锥状复总状花序,顶生,总状花序长2~5cm,出自当年生枝端;花小,粉红色;苞片线状锥形,先端尖,基部扩大,较小梗长;萼片及花瓣均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细长;雌蕊1,柱头3裂,花盘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状。蒴果狭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2.桧柽柳Tamarix juniperina Bge.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苞片为椭圆状披外形,较花梗稍长;花盘5裂,裂片光瑞凹或近全缘。花期5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2.桧柽柳Tamarix juniperina Bge. 生于湿润碱地或河岸冲积地。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花盛开时,采带花嫩枝,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呈细圆柱形,直径0.5~1.5mm。表面发绿色,有多数互生的鳞片状小叶。质脆,易折断。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残留突起的叶基,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气微,味淡。 以色绿、无粗枝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从干燥柽柳嫩叶中分得柽柳酚(tamarixi-nol),柽柳酮(tamarixone),柽柳醇(tamarix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槲皮素-3′,4′-二甲醚(querce-tin-3′,4′-dimethylether),硬脂酸(stearic acid),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12-正三十一烷醇,三十二烷醇乙酸酯[1]。又分得山柰酚-4′-甲醚(kaempferol-4′-methylether),山柰酚-7,4′-二甲醚(kaempferol-7,4′-dlmethylether),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2],没食子酸甲酯-3-甲醚(methyl gallate-3-methyl ether)及反式的2-羟基-4-甲氧基桂皮酸(2-hydroxy-4-methoxycinnamic acid)[3]。
-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柽柳煎剂,对氨水喷雾法所致咳嗽有明显止咳作用[1]。 2.抗组胺作用 柽柳有强大而持久的抗组胺作用,能使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松弛[2]。 3.保肝作用 给四氯化碳诱发急性肝炎小鼠灌服柽柳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并能减轻肝组织损害[3]。 4.解热作用 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柽柳浸膏溶解液,具有一定解热作用[1]。 5.抗菌作用 柽柳煎剂在体外对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1]。柽柳酮和柽柳醇对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 6.毒性 柽柳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1.6±1.05g/kg[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姜岩奇,等.药学学报,1988,23(10):749 (2)张秀尧,等.中草药,1989,21(3):10O (3)张秀尧,等.中草药,1991,22(7):299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33 (2)向仁德,等.中草药,1985,16(2):70 (3)久保惠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2):116 (4)姜岩青,等.药学学报,1988,23(1O):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