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盐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大青盐的概览。大青盐又名兰扎,归类于藏药,为卤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可清热凉血,消痞块,消食破积。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大青盐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兰扎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大青盐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兰扎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卤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
- 出处: /
- 功效: 清热凉血,消痞块,消食破积。
- 主治: 用于消化不良,积食成块等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alitura.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主要形成干涸盐湖中。按其产状,有出现于沉积岩层中,成致密块状的岩盐层;有出现于气候干热地区,封闭水盆的盐湖。沙漠地带盐泽中的石盐则成粉末状或土状皮壳。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与石膏、杂卤石、粘土、砂岩及方解石相伴而产于各时期的水成岩中,成蕴藏丰富的矿层,也有产于盐泉及海洋中。主产于青海盐湖,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山东、安徽等地均产。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可扩大藏药范围的用途如下:(1)本品的精制品可制成注射用氯化钠,配制成氯化钠注射液,可补充血容量和钠离子,用于各种铁盐性失水症(由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吐泻,大量发汗,强利尿药、出血等引起)。 (2)在大量出血而又无法进行输血时,可输入其注射液,以维持血容量进行急救。 (3)暑天时尤其在高温车间,工人流汗太多,所失氯化钠量很大,常引起“中暑”。可在饮水中加0.1~1%氯化钠,或以食盐清凉片溶于开水内饮用。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集。采收后,沥尽母液,自然干燥。或从古代含盐的湖泊,经长期蒸发而干涸的湖底采得后,除去泥沙杂质,干燥后,研末备用。精制品则将原盐溶于蒸馏水中,反复滤过数次,蒸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属单轴晶系。单晶体为立方体形,在立方体晶面上常有漏斗形凹陷。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或豆状、粒状。为白青至暗青色,半透明,玻璃光泽,风化面显油脂光泽,置露空气中,有引湿性。硬度2,比重2.1~2.2,性脆,解理完全,易溶于水,有咸味。以青色,结晶整齐,块状形大,洁净明亮者为佳,如色发黑碎块者为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纯净者呈透明无色,结构中存在中性钠原子时呈蓝色、呈黄色(氢氧化铁)、呈红色(氧化铁)和呈黑褐色(有机质)。本品易溶于水(1∶3)、沸水(1∶2.7)、甘油(1∶10)中,难溶于醇,水溶液呈中性。 1) 取本品粉末少许,置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呈亮黄色(钠盐特殊反应)。 2)取本品水溶液,滴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为氯化物的特殊反应)。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无毒。
- 用法用量: 1.5~4.5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述:大青盐消食,破痞瘤,通结开闭。本品分为土产盐和商品盐两种。各地大都出产,产量很多,特别是大部出自红色土壤中,盐水泉从地下涌出,引向周围,蒸发成盐,称为各地的“田盐”。田盐均不应染上各地的土色,如染上土色,要洗净,粉碎。 春秋采的质佳;夏季采的盐质中;冬季采的盐质劣。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五味黑药丸:寒水石150g,食盐(炒)150g,烈香杜鹃叶150g,藏木通150g,肉豆蔻30g,芫荽100g,芒硝40g,硇砂40g,光明盐40g,紫硇砂40g,唐古特乌头100g,藏木香100g,荜茇50g,黑胡椒60g,山柰80g。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蜂蜜100g,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能散寒消食,破瘀消积。用于慢性肠炎,胃冷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腹部有痞块及嗳气频作。一次2~3丸,一日3次。每丸重0.8g。 方二:十五味黑药散:寒水石(制)150g,荜茇50g,光明盐40g,芫荽子100g,食盐(炒)150g,火硝40g,杜鹃叶150g,黑胡椒60g,山柰80g,紫硇砂40g,硇砂40g,藏木香100g,唐古特乌头100g,藏木通150g,肉豆蔻30g。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能散寒消食,破瘀消结,用于慢性肠胃病,胃冷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及嗳气频作。一次2~3g,一日3次。 方三:光明盐、紫硇砂、白硇砂,白糖调和为散,此为基础方。加青盐,用自己的小便送服,主治茶和水积滞不消。 方四:牛乳加青盐内服,收敛散布的精华不消化症。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