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香薷的概览。香薷又名协日-吉如格巴,归类于蒙药,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地上部分,可杀虫,止糜烂,愈伤,祛巴达干。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香薷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协日-吉如格巴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香薷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协日-吉如格巴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地上部分。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杀虫,止糜烂,愈伤,祛巴达干。
- 主治: 主治阴道虫,肛门虫,肠内寄生虫及皮肤寄生虫等诸虫疾。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海州香薷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茎直立,被短柔毛,基部以上多分枝,分枝开展。叶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0.8~2.5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具稀疏的钩锯齿,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沿脉上被疏柔毛,密布凹陷腺点;叶具柄,长5~15mm。轮伞花序,并由多数组成顶生的穗状花序,偏向-侧;苞片近圆形或宽卵形,长约5mm,宽6~7mm,先端具尾状芒尖;花萼钟状,长2~2.5mm,外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先端具刺芒状尖头,具缘毛;花冠玫瑰紫色,长6~7mm,外面密被柔毛,里面有毛环,上唇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截形或近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丝无毛;花柱超出雄蕊。小坚果矩圆形,长1.5mm,黑棕色,具小疣。花期9月,果期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暖温带及亚热带的山地林缘灌木丛,也散生于田野和路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1%,其中有香荆芥酚(carvaerol),麝香草酚(thymol),对-聚伞花素(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等[1]。
- 药理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 水煎剂1:20浓度对病毒ECHOll株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用本品制成的喉片用于流感的预防,收到迅速控制疫情或显著降低发病率的效果[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47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