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子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金腰子的概览。金腰子又名阿拉坦-博日,归类于蒙药,为虎耳草科植物裸茎金腰的全草,可除协日,清热,镇刺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金腰子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阿拉坦-博日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hrysosplenium nudicaule Bun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裸茎金腰 Chrysosplenlum nudicaule Bunge 多年生草本,高5~10cm。根细瘦,长2~3cm,黄色或黄褐色;根茎短,黄色,节间长约1cm,节上褐被色膜质鳞片。茎疏生褐色柔毛或乳头突起,通常无叶。基生叶具长柄;叶4~6片,肥厚,近肉质,深绿色,肾形,长1.2~2.5cm,宽1.3~2.6cm,先端钝圆,中央有一腺点,裂齿间凹窝处被铁锈色或棕褐色短柔毛。花葶从叶从中抽出,直立。聚伞花序密集呈半球形,顶生;苞片3~4枚,匙形或椭圆形,长7~10mm,宽3~5mm,先端钝圆,中央有一腺点,基部换形或广楔形,边缘有3~5浅裂,裂齿间凹窝处有铁锈色或棕褐色短柔毛;小花梗长约1mm,被柔毛;花黄绿色,多数;萼绿色,漏斗状,直径5~6mm,4裂,裂齿近圆形,齿间凹窝背面被铁锈色微柔毛;花瓣缺;雄蕊8,着生于萼简喉部,花丝黄色,扁压,基部渐渐扩大,花药橙黄色;雌蕊1,子房绿色,半下位,中下部与花萼联合,上部2裂,柱头褐色。蒴果顶裂,2果瓣近等大,具极短的喙。种子多数,椭圆形,黑褐色。花期7月,果期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900~5000m的林下、高山草甸石隙。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花期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短,节上有残存的黑褐色叶柄,下面有多数细根,棕黄色至黄褐色,长1.2~2.6cm,基部深心形,边缘具11~15浅裂,裂齿牙齿状,先端圆钝,有一腺点,齿间弯缺处具褐色柔毛或乳头状突起;叶柄长2~3cm,下部疏生褐色柔毛。聚伞花序密集呈半球形,苞片阔卵形至扇形;花小,多数,黄绿色,萼片扁圆形;无花瓣。气微,味微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效稀、糙、动、轻。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论药白晶鉴》。《认药学》称:“叶圆形,茎细、开灰蓝色大花者为罕-雅吉玛,开小花者为哈屯-雅吉玛。”《无误蒙药鉴》又称:“生于岩石旁……”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生境与蒙医沿用的金腰子基本一致,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雅吉玛即阿拉坦-博日(金腰子)。
- 制剂: /
- 选方: 1.治热性协日病 金腰子10g,红花、波棱瓜子、山苦荬、地格达、角茴香、乌奴龙胆各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白糖水送服。(《蒙医药传统方剂选》七味金腰子散) 2.治血协日性头痛,亚玛性头痛 地格达30g,绵羊颅骨(制)、红花、龙骨(制)、草乌芽、查干泵嘎各25g,金腰子20g,旋覆花、石花(制)各15g,熊胆、炉甘石(制)、木鳖子(制)、泡囊草(制)各10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三味红花密诀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