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心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野牦牛心的概览。野牦牛心又名宝哈-古热森-珠日和,归类于蒙药,为牛科动物野牦牛的心,可镇心赫依,镇静,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野牦牛心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宝哈-古热森-珠日和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牦牛心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宝哈-古热森-珠日和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牛科动物野牦牛的心。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镇心赫依,镇静,止痛。
- 主治: 主治心赫依,心律不齐,心绞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os grunnien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野牦牛 Bos srunniens Linnaeus 体型大而粗壮,成年雄兽长达3.6m。肩高可至1.6m,体重500kg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两角距离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被毛暗褐色,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体侧、颈、腹、胸、尾部均具长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时,头部的毛色较灰,背部带棕红色。尾下垂至(足重)部。家养的牦牛体型较小,毛色或有变化。繁殖期在秋季,怀孕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在海拔4000~5000m的青藏高原,食草为生。能耐寒冷而畏热。常数十成群。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以及北至雪山西部及阿尔泰山地带。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集,捕杀后取出心脏晒干或割成条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完整者呈心形,大小不等,长约15cm,宽约7cm,略带心包膜、动脉血管及少量脂肪,外表棕褐色至紫红褐色。体重质坚,断面棕褐色。多纵切成四片,呈椭圆形或圆锥形,表面皱缩不平,有空腔。气腥,味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温。效重、腻。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1.5~3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分布于康木地区,形状像牛,但体极大,胸部粗壮,臀部修长,毛长,具黑色近度长的角,故可做容器。”并附动物图1幅。上述动物分布、形态及附图与野牦牛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阿古拉音-萨日鲁格即宝哈-古热森-珠日和(野牦牛)
- 制剂: /
- 选方: 1.治心神不安,胸满,失眠,心律不齐,心绞痛,赫依性心脏病 木香、肉豆蔻、白云香、丁香、广枣、野牦牛心各10g。制成蜜丸。每次1丸,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方剂汇编》六味野牦牛心丸) 2.治心赫依,心衰失眠,癫狂症 广枣50g,丁香、沉香、肉豆蔻、木香各25g,阿魏12.5g,野牦牛心250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经验方》七味广枣丸)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