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刺头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蓝刺头的概览。蓝刺头又名乌日格斯图-呼和,归类于蒙药,为菊科植物蓝刺头的头状花序,可固骨质,接骨愈伤,清热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蓝刺头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乌日格斯图-呼和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蓝刺头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乌日格斯图-呼和
- 民族药名出处: 《智慧之鉴》、《种子植物图鉴》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蓝刺头的头状花序。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固骨质,接骨愈伤,清热止痛。
- 主治: 主治骨折,骨热,刺痛,疮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蓝刺头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cm,宽2~6cm,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瑞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3~3.5cm;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cm,宽约2mm,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部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5cm,花冠先端5裂,天蓝色;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被稠密的淡黄色长毛。花期7~9月,果期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湖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9月间开花时采集,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呈球形,直径2~4cm,有的已脱落成小头状花序。小头状花序长1.5~2cm,基部簇生许多白托毛,长约6mm。总苞分数居,外层者较短,长6~8mm,条形,上部呈菱形扩大,先端锐尖,边缘有少数睫毛;中层苞片较长,可达15mm,菱状披针形,自最宽处向上渐尖成芒刺状,中、上部边缘有睫毛;内层苞片长13~15mm,长椭圆形或条形,光瑞芒裂。全部管状花,花冠筒状,长约1.5cm,先端5裂,裂片条形,蓝色,多脱落;子房外密被淡黄色柔毛。气无,味淡。 以花朵大、色鲜艳、无破碎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