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齿蒿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蓖齿蒿的概览。蓖齿蒿又名乌赫尔-西鲁黑,归类于蒙药,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可抑协日,解毒,杀虫。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蓖齿蒿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乌赫尔-西鲁黑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蓖齿蒿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乌赫尔-西鲁黑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抑协日,解毒,杀虫。
- 主治: 主治上吐下泻,肝胆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Poljak.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栉叶篙 Neopallasiapectinata(Pall.)Poljak.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长或短的绢毛。茎生叶元炳,矩圆状椭圆形,长1.5~3cm,宽0.5~1cm,一至二回栉齿状的羽状全裂,小裂片刺芒状,质稍坚硬,无毛。头状花序卵形或宽卵形,长3~4mm,直径2.5~3mm,几无梗,单生或数个在分枝或茎端排列成稀疏的穗状或狭圆锥状,总苞片3~4层,椭圆状卵形,边缘膜质,背部无毛;边缘雌花3~4枚,结实,花冠狭管状,顶端截形或微凹,无明显裂齿;中央小花两性,9~16枚,有4~8枚着生于花序托下部,结实,其余着生于花序托顶部的不结实,全部两性花的花冠管状钟形,5裂;花序托圆锥状,裸露。瘦果椭圆形,长1.2~1.5mm,深褐色,具不明显纵肋,在花序托下部排成一圈。花期7~8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荒漠、河谷、砾石地或山坡荒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本品地上部分含9(10),11(13)-佛术二烯-12-酸[eremoph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ltl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蜡(paraffins),信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rtrocarbons)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diol)[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Motl O,et a1.C A,1980,92.55086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