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苣荬菜的概览。苣荬菜又名嘎查-淖高,归类于蒙药,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可抑协日,清热,解毒,开胃。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苣荬菜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嘎查-淖高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苣荬菜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嘎查-淖高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抑协日,清热,解毒,开胃。
- 主治: 主治协日热引起的口苦,发烧,胃痛,胸肋刺痛,食欲不振,巴达干包如病,胸口灼热,泛酸,作呕,胃腹不适。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onchus brachyotus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cm。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cm,宽2~5cm,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cm,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黄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路旁、田野。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叶细长者称为札枯尔。”《无误蒙药鉴》载:“生于低凹处,茎细长,具2~3个头状花,茎空,叶长尖,绿色伞状者为札枯尔或札布。”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附图特征与蒙医临床认用的苣荬菜之形态特征相符,故认 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札枯尔即嘎查-淖高(苣荬菜)。
- 制剂: /
- 选方: 1.治协日热引起的口苦,发烧,食物消化时胃痛,胸助刺痛 苣荬菜。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凉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独味苣荬菜汤) 2.治胃痛,食欲不振,巴达干包如症 苣荬菜、土木香、寒水石(制)、碱花(制)、香青兰、山柰、大黄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七味苣荬莱散)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