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麻子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苘麻子的概览。苘麻子又名黑玛音-乌热,归类于蒙药,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种子,可燥协日乌素,杀虫。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苘麻子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黑玛音-乌热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苘麻子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黑玛音-乌热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药材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燥协日乌素,杀虫。
- 主治: 主治协日乌素症,陶赖,赫如虎,巴木病,浊热,白卧病,疥癣,秃疮。 1.《论说医典》:“祛皮肤病,协日乌素症。” 2.《蒙药学》:“燥协日乌素,杀虫。”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一年生草本,高1~2m,栽培的可达3~4m。茎直立,具软毛。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8cm,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8~18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0.8~2.5cm,粗壮;花萼绿色,下部呈营状,上部5裂,裂片圆卵形,先端尖锐;花瓣5,黄色,较萼稍长,瓣上具明显脉纹;雄蕊简甚短;心皮15~20,长1~1.5cm,顶端平截,轮状排列,密被软毛,各心皮有扩展、被毛的长芒2枚。蒴果成熟后裂开;种子肾形、褐色,具微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生于路旁、田野、荒地、堤岸上,或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后,打下种子,筛去果皮及杂质,贮藏于干燥处。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呈三角状际形,长3.5~6mm,宽2.5~4.5mm,厚1~2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有白色稀疏绒毛,凹陷处有类椭圆形种脐,淡棕色,四周有放射状细纹。种皮坚硬,子叶2枚,重叠折曲,富油性。气微,味淡。 以籽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①表皮细胞1列,扁长方形,有的分化成单细胞非腺毛,下皮细胞1列,略径向延长。②栅状细胞1列,长柱形,长约至88μm,壁极厚,上部可见线形胞腔,其末端膨大,内含细小球状结晶。③色素层4~5列细胞,含黄棕色或红棕色物。④胚乳及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和糊粉粒,子叶细胞并含少数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3~25μm,壁不均匀增厚,略呈链条状,中层壁不明显。②种皮栅栏组织细胞侧面观为1列柱状细胞,亦有几个成束或单个散离的,长68~100μm,直径12~13μm,壁甚厚,微木化;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胸腔狭细如星状。③非腺毛多呈淡黄色,均为单细胞,呈长锥形或长披针形,尾端尖锐或钝圆,基部膨大似石细胞,长43~213μm,直径28~45μm,壁厚,微木化,胸腔内多含红棕色物。④色素细胞呈类方形或近长方形,胞腔内含红棕色块状。⑤种皮表皮细胞呈多角形,直径33~48μm,壁薄,表皮上可见单细胞非腺毛。⑥子叶表皮细胞细小,呈多角形;子叶薄壁细胞呈类多角形、长多角形或椭圆形,壁薄,胞腔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⑦油滴棕黄色。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平。效轻、燥、浮。 1.《金光注释集》:“味辛,苦,效轻、糙、燥、浮。” 2.《蒙药学》:“味苦,性平,效糙、轻、燥、浮。”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细小,叶小,花似莨菪,果实三角状肾形,种子小,具指纹。”《无误蒙药鉴》载:“花黄色,果实三角形,种子大小似莨菪子,有花纹。”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所沿用的苘麻子特征相近,故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沿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扫玛然砸即黑玛音-乌热(苘麻子)。
- 制剂: /
- 选方: 1.治协日乌素疮 水银(制)30g,诃子、草乌(制)、白云香、决明子、苘麻子各5g。制成水丸。每次0.5~1.5g,每日1次,晚睡前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六味水银丸) 2.治陶赖,协日乌素症 白云香35g,决明子、苘麻子、川楝子各15g,瞿麦、诃子、栀子各5g,木香、苦参各10g,五灵脂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肥。(《蒙医方剂学》十味白云香散)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