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雀花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翠雀花的概览。翠雀花又名毕日-其其格,归类于蒙药,为毛茛科植物大花飞燕草的全草,可清黏热,止泻,杀虫。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翠雀花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毕日-其其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翠雀花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毕日-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大花飞燕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黏热,止泻,杀虫。
- 主治: 主治黏性血痢,协日性泄泻,赫依热性牙痛,协日乌素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大花飞燕草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茎具疏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圆肾形,长2.5~6cm,宽4~8cm,3全裂,裂片细裂,小裂片条形,宽0.6~2.5mm。总状花序具3~15朵花,轴和花梗具反曲的微柔毛;花左右对称;小苞片条形或钻形;萼片5,花瓣状,蓝色或紫蓝色,长1.5~1.8cm,上面一片有距,先端常微凹;花瓣2,蓝色,较小,有距,距突伸于萼距内;退化雄蕊2,蓝色,瓣片宽倒卵形,顶端微凹,腹面中央有黄色髯毛;雄蕊多数;心皮3,离生。蓇葖果3个聚生。种子倒卵状四面体形,沿棱有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草地、固定沙丘。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漂洗,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性凉。效钝、糙、轻。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山区,低地皆生。茎细长,蓝色、灰蓝色,叶形似穿山甲之爪,花如戴胜头。味苦、花天蓝者质佳。”并附植物图2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沿用的翠雀花基本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札岗即毕日-其其格(翠雀花)。
- 制剂: /
- 选方: 1.治黏性血痢,协日性泄泻 翠雀花、石决明(制)、乌奴龙胆、叉分蓼、地梢瓜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五味石决明散) 2.治赫依热性牙痛 翠雀花、五味子、松香、车前子、荜茇、块茎糙苏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或冰糖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六味五味子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甲基牛扁亭碱(methylly-caconitine),狠毒乌头碱(lycoctonine),硬飞燕草碱(delsoline),翠雀亭(delphatine),安徽翠雀碱(anhweidelphinine),14-脱氢翠雀胺(14-dehndrodelcosine),大花翠雀素(grandiflorine)[1],大花翠雀亭(grandifloritine)[2],翠雀花明(delqramin)[3]。 根含生物碱:翠雀花定(deigrandine),乙酰翠雀花定(acetyldelgrandlne)[4],去甲地不容碱(demethyldelavaine),翠雀色明碱(delsemine)A和B,翠雀亭[5]。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李从军,等.植物学报,1993,35(1):80 (2)李从军,等.植物学报,1992,34(6):466 (3)李从军,等.化学学报,1992,51(9):915 (4)邓艳萍,等.化学学报,1992,5O(8):822 (5)Deng Y P.Fitoterapia,1993,64(3):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