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纹马先蒿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红纹马先蒿的概览。红纹马先蒿又名协日-浩宁-额布尔-其其格,归类于蒙药,为玄参科植物红纹马先蒿的全草,可收扩散之毒,清热,固精。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红纹马先蒿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协日-浩宁-额布尔-其其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红纹马先蒿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协日-浩宁-额布尔-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内蒙古植物志》
- 药材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红纹马先蒿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收扩散之毒,清热,固精。
- 主治: 主治毒性扩散,中毒性遗精,关节筋骨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edicularis striata Pal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红纹马先蒿Pedicularfs striata Pal L. 多年生草本,干后不变黑。根粗壮,多分枝。茎直立,高20~80cm,单出或干基部抽出数枝,密被短卷毛。基生叶成丛而柄较大,至开花时多枯落,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叶片轮廓披针形,长3~14cm,宽1.5~4cm,羽状全裂或深裂,叶轴有翅,裂片条形,边缘具胼胝质浅齿,上面疏被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无毛。花序穗状,长6~22cm,轴密被短毛;苞片披针形,下部者多叶状而有齿,上部者全缘而短于花,通常无毛;花萼钟状,长7~13mm,薄革质,流被毛或近无毛,萼齿5,不等大,后方1枚较短,侧生者两两结合成端有2裂的大齿,缘具卷毛;花冠黄色,具绝红色脉纹,长23~33mm,盔镰状弯曲,端部下缘具2齿,下唇3浅裂,稍短于盔,侧裂片斜肾形,中裂片肾形,宽过于长,叠置于侧裂片之下;花丝1对,被毛。蒴果卵圆形,具短凸尖,长9~13mm,宽4~6mm,约含种子16粒;种子矩圆形,长约2mm,宽约1mm,扁平,具网状孔纹,灰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地草甸草原、林绿草原或树林中。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6~7月间采集带花全草,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效钝、轻、柔。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鲁格如色日布与前者(马先蒿)相似,但比前者矮,高四指或拃余,花黄色,着生于枝端。”《无误蒙药鉴》所述形态特征同上,并附2幅植物形态图。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红纹马先蒿的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鲁格如色日布即协日-浩宁-额布尔-其其格(红纹马先蒿)。
- 制剂: /
- 选方: 1.治关节,筋骨疼痛 红纹马先蒿45g,贝母6g,胡黄莲45g,丹参28g,吉勒泽18g,石韦45g,漏芦花37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蒙药志》七味红纹马先蒿汤) 2.治食物或药物中毒所致斑疹 红纹马先蒿45g,黄柏9g,猪血干45g,信筒子45g,山刺玫果4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蒙药志》五味红纹马先蒿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