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梅花草的概览。梅花草又名孟根-地格达,归类于蒙药,为虎耳草科植物梅花草的全草,可破痞,抑协日。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梅花草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孟根-地格达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梅花草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孟根-地格达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梅花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破痞,抑协日。
- 主治: 主治热性痞,脏腑协日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arnassia palustr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梅花草 Parnassia palustris L. 多年生草本,高达50 cm。基生叶丛生,卵圆形至心状,长1~3 cm,宽1.5~3.5 cm,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长;花茎中部生叶1片,无柄,基部抱茎,形与基生叶同。花单,顶生,白色至淡黄色,直径2~3.5 cm,形似梅花;尊片5;花瓣5;雄蕊5,退化雄蕊中上部丝裂,裂瓣先端有头状腺体;花柱短,先端4裂。午果卵圆形,上部4裂。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山沟、草地。分布于东北及华北、西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开花时采收,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圆柱形,长3~27cm,直径1~2mm,有纵棱,质脆,易折断。茎生叶褐色,多破碎。完整叶片呈卵圆形或心形,长1~3cm,宽0.5~2.5cm,全缘,叶柄较长。茎生叶1枚,形同基生叶,无柄。花黄色,单生茎顶。气微,味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效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称:“茎细、直立,叶黄绿色,状如锄头尖……开白花。”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梅花草形态特征基本相符,故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沿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乌勒地格即孟根-地格达(梅花草)。 生于山坡、林边、山沟、草地。分布于东北及华北、西北等地区。
- 制剂: /
- 选方: 治热性痞,寒性痞 贝齿炭、寒水石(制)、黑冰片、五灵脂各15g,木香、诃子各10g,梅花草、木鳖子(制)、胡黄连、红花、石榴各5g,沙棘、皮硝(制)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传统验方》十三味贝齿散)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