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拳参的概览。拳参又名莫格日,归类于蒙药,为蓼科植物拳参的根茎,可清肺热,止泻,消肿,解毒,燥协日乌素。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拳参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莫格日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拳参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莫格日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内蒙古植物志》
-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拳参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肺热,止泻,消肿,解毒,燥协日乌素。
- 主治: 主治感冒,肺热,瘟疫,脉热,畅刺痛,中毒,关节肿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bistort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c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5~6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规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cm。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cm;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mm;雄蓝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mm,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又耐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质壤土栽种。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条播,行距30~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3~1cm,每1hm2播种量1.5~2.25kg。当苗高3~6cm时,按株距15~30cm间苗,也可用青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状茎,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种,覆土,压实。春栽2~3个星期萌芽生长。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取根茎,去掉残茎及泥土,晒干。搓去须根或烧去须根。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长6~13cm,直径1~2.5cm,两端圆钝或稍细。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残痕,一面隆起,另一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至棕红色,有35~50个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以粗大、坚硬、断面浅红棕色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深棕色,常含有棕色物。皮层约占横切面的1/4。维管束外韧型,老的根茎韧皮部外侧有小的韧皮纤维束,木质部有导管和木纤维。髓部大,薄壁细胞中会大量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粉末约0.5g,加水4m1,微热,过滤。取滤液lm1,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即发生蓝黑色沉淀。稍加振摇,滤液即呈茶蓝色。 (2)取薄切片,加乙醇2滴与1%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1滴,显蓝黑色。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拳参根茎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 acid)以及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还含右旋儿茶酚(catechol),左旋表此茶酸(epicatechol),6-没食子酰葡萄糖(6-salloylglucose),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sallovl glu-cose)和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羟基甲基蒽醌,维生素[2],β-谷甾醇的异构体等[1]。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拳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其根茎中所含左旋表此茶酚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2]。 2.止血作用 拳参渗漉液,用于犬、绵羊等各种止血实验,均有一定止血效果[1]。 3.其他作用 根茎中所含左旋表儿茶酚能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性[3],并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4],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有预防作用[5]。 4.毒性 拳参提取物对动物毒性很低[3],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33g/只。给兔腹腔注射“止血净”0.2g/kg,观察5d、30d后解剖,均未见异常[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Gstirner F,et a1.C A,1966,65(9):14092b (2)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54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59 (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2 (3)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44 (4)Basarkar P W,et a1.C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