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头黄芩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并头黄芩的概览。并头黄芩又名敖古塔那-其其格,归类于蒙药,为唇形科植物并头黄芩的全草,可清热,消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并头黄芩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敖古塔那-其其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并头黄芩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敖古塔那-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并头黄芩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消肿。
- 主治: 主治肝热,肝肿大,牙龈脓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茎细长,淡黄白色。茎直立或斜升,四棱形,沿棱疏被微柔毛或近几无毛,单生或分枝。叶三角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7~3.3cm,宽3~11mm,先端钝或稀微尖,基部圆形、浅心形、心形乃至截形,边缘具疏锯齿或全缘,上面被短柔毛或无毛,下面洽脉被微柔毛,具多数凹腺点;具短叶柄或几无柄。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内,偏向一侧;花梗长3~4mm,近基部有1对长约1mm的针状小苞片;花萼疏被短柔毛,果后花萼长达4~5mm,盾片高2mm;花冠蓝色或蓝紫色,长1.8~2.4cm,外面被短柔毛,冠筒基部浅囊状膝曲,上唇盔状,内凹,下唇3裂;子房裂片等大,黄色,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小坚果近圆形或椭圆形,长0.9~1mm,宽0.6mm,褐色,具瘤状突起,腹部中间具果脐,突起。花期6~3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河滩草甸、山地林缘、林下以及撂荒地、路旁、村舍附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青海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白杨素(chrysin),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chrysi-7-O-β-D-glucuronide)[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Popova T P,et a1. C A,1977,86:86123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