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叶棘豆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多叶棘豆的概览。多叶棘豆又名那布其日哈格-奥日道扎,归类于蒙药,为豆科植物狐尾藻棘豆的地上部分,可杀黏,清热,燥协日乌素,疗伤,生肌,止血,消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多叶棘豆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那布其日哈格-奥日道扎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xytropis myriophylla (Pall.)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狐尾藻棘豆 Oxytropis myriophylla(Pall.)DC.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主根深长,粗壮。无地上茎或茎极短缩。托叶卵状披针形,膜质,下部与叶柄合生,密被黄色长柔毛;叶为具轮生小叶的复叶,长10~20cm,通常可达25~32轮,每轮有小叶(4)6~8(10)枚,小叶片条状披针形,长3~10mm,宽0.5~1.5mm,先端渐尖,干后边缘反卷,两面密生长柔毛。总花梗比叶长或近等长,流或密生长柔毛;总状花序具花10余朵,花淡紫色,长20~25mm,花梗极短或近无梗;苞片披针形,比萼短;萼筒状,长8~12mm,宽3~4mm,萼片条形,长2~4mm,苞及萼均密被长柔毛;旗瓣矩圆形,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渐狭成爪,翼瓣稍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顶端具长2~3mm的喙;子房圆柱形,被毛。荚果披针状矩圆形,长约15mm,先端具长而尖的喙,喙长5~7mm,表面密被长柔毛,内具稍厚的假隔膜,成不完全的2室。花期6~7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砾石质或砂质壤土上。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晾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皱缩成团,全株密被长柔毛。主根粗壮,长6~10cm。有分枝。湿润展开后,羽状复叶丛生在根茎上,长10~20cm,小叶对生或数片轮生,25~30轮;小叶片线形或披针形,长3~10mm,宽0.5~1mm。总状花序,花排列紧密,淡紫色,总花梗长于叶。荚果椭圆形,长约15mm,宽约5mm,被长柔毛,先端具10mm长的喙。气微,味微苦、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凉。效钝、轻、糙。 《呼和必德力亚》:“味苦、辛。”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称:“(达格沙)生于山麓,茎叶绿色,簇生,微糙,花蓝紫色,荚果三角状,味甘、辛,发黏者为查干-达格沙。”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多叶棘豆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查干-达格沙即那布其日哈格-奥日道扎(多叶棘豆)。
- 制剂: /
- 选方: 1.治黏疫 草乌叶、诃子各250g,多叶棘豆、茜草、黑云香各100g,银朱5gg,麝香0.5g。制成糊丸。每次1.5~3g,每日1次,晚睡前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七雄丸) 2.治关节协日乌素,肿痛 水银(制)、硫黄(制)各30g,瑞香狼毒(制)、狼毒(制)、多叶棘豆、蓝刺头、菖蒲各15g。制成糊丸。每次1.5~3g,每日且次,晚睡前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年迈体弱者慎用。(《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七味水银丸) 3.治协日乌素性红肿,黏热,白脉损伤 草乌(制)40g,水银(制)45g,硫黄(制)22.5g,狠毒(制)30g,诃子20g,木香15g,红花、苏格木勒、黑云香各10g,硇砂(制)9.5g,决明子、苘麻子各9g,白云香7.5g,石菖蒲、石膏各6g,螃蟹4.5g,丁香4g,麝香3.5g,肉豆蔻、草果仁、牛黄、多叶棘豆、海金沙各5g。制成糊丸。每次1.5~3g,晚睡前用文冠木汤或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年迈体弱慎用。(《至高要方》萨仁嘎日迪)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