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刺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刺猬刺的概览。刺猬刺又名札拉音-乌苏,归类于蒙药,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达乌尔刺猬的皮刺,可化瘀止痛,止血,涩精、缩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刺猬刺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札拉音-乌苏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猬刺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札拉音-乌苏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
- 药材来源: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达乌尔刺猬的皮刺。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化瘀止痛,止血,涩精、缩尿。
- 主治: 主治遗精,便血,催乳,胃脘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体型较大,体长约22cm,尾长约2cm。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刺,头顶部之刺略向两侧分列。利之颜色可分两类:一为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另一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棕色,再上端复为白色,尖消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明显低于颞乳突窝之高。 2.达乌尔刺猬 Hemiechinusdaurzcus Sundevall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小,长于周围棘刺。制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刺不向两侧分列。刺较细而短,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利。腹毛土黄色。额关节窝后突与颞乳突等高,两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蝎,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地。 2.达乌尔刺猬 Hemiechinusdaurzcus Sundevall 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于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 炮制方法: 取净刺调刺,密封煅成炭或炒黄。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呈扁囊状或不规则的片块状,大小不一,长宽约20cm。外面密生硬刺,刺长1.5~3cm,坚硬如针,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褐色,边缘多生有灰褐色软毛。内面灰白色或污黄色,去净油肉的带刺的基部显小疙瘩。气腥臭。 以刺毛整洁、内面无油肉残留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keratin)所组成,且为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collagen)与其他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成分所组成[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