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黄华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紫花黄华的概览。紫花黄华又名拉畦塞玛,归类于藏药,为豆科植物紫花黄华的根、根茎和种子,可杀虫,止痛,消炎。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紫花黄华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拉畦塞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紫花黄华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拉畦塞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花黄华的根、根茎和种子。
- 出处: /
- 功效: 杀虫,止痛,消炎。
- 主治: 水肿、虫症、炭疽、鼻疳。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hermopsis barbata Bent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木质,粗壮。茎高20~45cm,多分枝,密被白色和黄褐色长柔毛。托叶2,小叶状,披针形,基部连合,下面密被长柔毛;掌状复叶具短柄;茎下部叶4~6枚轮生,上部者为3小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3cm,宽2~8mm,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短柔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叶柄长约5mm,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总苞6裂,苞片密被伸展的白色长柔毛;花6~12朵,对生或每轮3朵成一簇,长2~3cm;萼钟状,密生长柔毛,顶端5裂;花冠蓝紫色,蝶形;雄蕊10,花丝分离;雌蕊1,子房柄长约1cm;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cm,宽1~1.5cm,先端有短喙,基部具宿存花萼。种子2~5(~6)。花期6~9月,果期3~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000~3800m山坡草地。产于西藏、四川及云南;印度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八月采挖根、根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根及根茎切成短节,呈圆柱形,长1~6cm,直径0.3~3.5cm。外皮黑褐色,有不规则皱纹及根痕,皮孔横向,明显突起。外皮部分脱落露出黄棕色的丝瓜络状纹理。横切面黄白色,木部宽广,木部与皮部间常有较大的裂隙。脱落皮部呈半卷筒状,内面黄白色,有的略呈丝瓜络状纹理,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易纵向掰开。气微,味苦,嚼之微带豆腥气。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直径1cm)的横切面:木栓层由10余列木栓薄壁细胞组成,扁平长方形,切向延长,排列整齐。皮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呈长圆形、椭圆形,壁厚,壁孔明显。韧皮部由筛管群、韧皮薄壁细胞与韧皮纤维束相间交错排列,纤维木化,壁厚,有的韧皮射线细胞及韧皮颓废薄壁细胞中含浅黄棕色物质。形成层为连续的环。韧皮部与木质部往往易从形成层裂开,形成较大裂隙。木质部由导管群、管胞、木纤维束和木薄壁细胞交错排列,纤维木化,壁厚。射线细胞2~8列。中心无髓。薄壁细胞中含有多数淀粉粒。 粉末鉴别:浅黄白色。淀粉粒众多,易见,球形、类圆形、半圆形、盔帽形及多角形,直径3~1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有的可见层纹;复粒为2~4粒组成。纤维多成束或单个散在,长192~305μm,直径9~18μm,成束的纤维有的与薄壁细胞相连结。导管较多,多为具缘纹孔、网纹导管,直径24~95μm。木栓细胞少见,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较薄,横切面观呈长方形。薄壁细胞无色,呈类多角形、类圆形,内含淀粉粒。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
- 用法用量: 每次3~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塞玛治虚性水肿、腹腔积液。分为九种。”“拉哇塞码生长在高山,茎单一,叶、花生于茎,叶被毛,花蓝、红紫色,种子可做饰串。”《图鉴》记载: “拉哇塞玛生长在高山,花生于茎,花蓝红色,有荚果,种子扁,肾状。味苦、甘,功效杀虫、止痛、消肿,治炭疽。”
- 制剂: /
- 选方: 将紫花黄华研成粗粉,煎服,一次3~9g, 一日3次。治狂犬病。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