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虫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蜣螂虫的概览。蜣螂虫又名赛布尔,归类于藏药,为金龟子科动物蜣螂虫的全虫,可有破瘀止痛、通便、攻毒之功。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蜣螂虫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赛布尔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蜣螂虫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赛布尔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金龟子科动物蜣螂虫的全虫。
- 出处: /
- 功效: 有破瘀止痛、通便、攻毒之功。
- 主治: 胃痉挛、上腹疼痛、痢疾等急腹症、腹绞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型较大。体长30~40mm,体阔18~22mm,体宽呈卵圆形。全体乌黑而稍带青色光泽。胸下密布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扇面形,表面为鱼鳞状皱纹;头上方生有尖锐的角突一个。额片大;触角4节,红褐色,其末端的球杆部灰色,鳃状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圆而隆起,表面均匀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突成锐形横脊,横脊前方强度倾斜,侧端齿状突出,齿突前下方有一不规则凹坑,小盾片不可见。鞘翅上有微小的密致刻纹,并各有7条纵走线纹,至尾端则不清晰;侧缘具2条显著纵脊。尾节端部红褐,有黄褐色短毛。臀板小,半圆状。足短壮,中足基节被腹板隔开。脚黑褐色,具红褐色细毛,胫节呈深锯齿状。腹部黑褐色。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前胸背板横脊近直形低缓,侧端不成齿突。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栖息于人、牲畜粪堆中,掘土穴居。多在夜间集群飞向粪堆。以粪为食。幼虫由卵孵出后,经过生长和蛹化而成为成虫。广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洗净,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有毒。 《新编藏医学》:味辛,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10g。
- 考证: 《四部医典》述:蜣螂虫的功效是医治急性肠胃炎。《祖先口述》记载:蜣螂虫治肠胃绞痛。《晶珠本草》记载,蜣螂虫治肠胃绞痛。《蓝琉璃》记载同上。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