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肉苁蓉的概览。肉苁蓉又名敦母索恰,归类于藏药,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可清热、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肉苁蓉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敦母索恰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肉苁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敦母索恰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
- 主治: 咽喉肿痛、乳蛾、痈疖疔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istanche deserticole Y.C.M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00(~170)cm,无叶绿素,未开花前埋于沙中。茎肉质,圆柱形或下部稍扁,淡黄白色,不分枝,茎下部较粗,直径5~15cm,向下渐细,直径2~5cm。叶鳞片状,鲜时淡黄白色,螺旋状排列,下部紧密宽而短,上部稀疏,狭而长,自下而上呈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披针形以至狭披针形。穗状花序生于茎顶,长5~50cm,密生多花,呈螺旋状排列,每花的基部有一大苞片,二侧有二枚小苞片;大苞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5~10mm,有绵毛或近无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与花萼等长或稍长,有绵毛或无毛。花萼钟状,淡褐色,长10~18mm,5浅裂,裂片卵圆形,背面与边缘有毛或光滑。花冠管状钟形,长3~4cm,管部白色或淡黄色,内弯,管内有两条鲜黄色凸起的纵纹,花冠与浅裂,开展,裂片近圆形,边缘具细圆齿,裂片乳黄白色,边缘为淡蓝紫色,盛开时紫色更浅;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下部四分之一处,花丝上部稍弯曲,基部有皱曲长柔毛;子房上位,椭圆形,白色,基部有黄色蜜腺,花柱上部内折,柱头近球形。蒴果卵形,2瓣裂,褐色,花柱宿存。种子多数,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0.6~1mm,表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盐碱滩地、戈壁滩。寄生于红沙、白刺、梭梭(土名:扎格)的根部。产于青海西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及陕西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末苗刚露土时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鳞叶和花序,切段,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15cm,直径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体重,微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深波状环纹。气微,味甜、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茎(长径24mm,短径16mm)横切面:外皮由多列黄棕色、皱缩的细胞组成。靠近外皮的几列薄壁细胞呈切向延长,其余薄壁细胞多呈镶嵌状或类圆形。维管束约100多个,外韧形,呈深波状排列,每一个维管束呈菱形或长条形,由呈三角形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合而成,导管类圆形,壁木化,近导管的木部薄壁细胞,壁常具网纹加厚。 粉末鉴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脐点明显,显“U”字形,飞鸟形,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直径约5~30μm。导管多为网纹,壁木化,薄壁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有网纹加厚。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0.5%盐酸乙醇液8ml,置水浴上微沸浸渍10min,趁热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至中性,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3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加碘化钾试液1~2滴,发生橘红色或红棕色沉淀。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增加体重:肉苁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饮水中饲养幼大鼠,其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快。 2.降压作用:肉苁蓉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压作用。 3.对人淋巴细胞E花结形成和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ANAE)恬性的影响:肉苁蓉低浓度(5mg/ml)时能增加Ea花结率,但对Et花结率无影响;高浓度(50mg/ml)时可降低Et花结率。肉苁蓉在高浓度或低浓度时均可降低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提示补肾药肉苁蓉具有与浓度有关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增强细胞免疫的方式可能与胸腺素有相似之处,同时,亦可说明药物所影响的E花结淋巴细胞大多都是ANAE+细胞。 4.其他作用:对小鼠有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进唾液分泌的成份为某种有机酸样物质。呼吸麻痹的成份可能为甙类。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