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珍珠母的概览。珍珠母又名聂西,归类于藏药,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等或蚌种动物几种河蚌,以其贝壳的珍珠层入药,俗名珍珠母,可清热解毒,散风。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珍珠母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聂西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珍珠母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聂西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等或蚌种动物几种河蚌,以其贝壳的珍珠层入药,俗名珍珠母。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散风。
- 主治: 脑震荡、中毒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Pteria margaritifera(L.).;2.P. martensi(Dunker).; 3.Concha margaritifera Usta .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原动物参见”珍珠”)。附珍珠:①珍珠贝,贝壳2片,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几相等,通常长约10一15厘米,大者可达2O厘米。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前后有两耳,后耳较大。壳表面黑褐色。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壳顶光滑,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在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呈锯齿状,色淡白;贝壳中部锯齿状鳞片脱落,留有明显的放射纹痕迹。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铰合线直,在壳顶下有 l一2个主齿,韧带细长,紫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痕简单,足舌状,具足丝。②马氏珍珠贝,贝壳呈斜四方形,壳长5-9厘米。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较小。背缘平直,腹缘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壳面淡黄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簿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部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闭壳肌痕长圆形。③三角帆蚌,详蚌肉条。④褶纹冠蚌,详蚌肉条。⑤背角无齿蚌,详蚌肉条。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将采集的贝壳用碱水煮过后,用水漂洗净,刮去外层的黑皮,煅至松脆即成。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片状,厚1~5mm。表面黄玉白色,浅粉红色或银灰白色。具彩色光泽。凸面常可见生长层纹。凹面较平滑。质松脆,可层层剥离。臭微,味淡。以片大,色白,酥脆而不碎者质佳。其粉末遇稀盐酸,即发生气泡,滤过的滤液显钙盐的各种鉴别反应。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涩,性凉。
- 用法用量: 用量15~50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述:蚌壳功效同珍珠(治脑漏,解毒),本品又称尼焦合、木斗合训巴、尼西。本品分两种:优者状如海螺旋,白色,有红光和五道彩光;内有珍珠粒者质佳,无者质次。劣者两片壳如掌合,外面有黑色水垢,里面色白有五彩光,比前者为次。
- 制剂: /
- 选方: 方一:消翳散:珍珠母(煅),研成极细粉末点眼。有去障翳,明目之功能。主治眼生障翳。 方二:引出黄水方:硇砂、藏红盐、火硝、斑蝥、珍珠母、熊胆、蓝布裙、多刺绿绒蒿、山丹。可治当脑脉溃散黄水滴至脑膜时,从伤口、鼻孔和尿道引出黄水,
- 注意事项: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珍珠层水解液450mg/kg,无不良反应。马氏珍珠贝的珍珠层壳蛋白干粉小白鼠口服LD(50),为2~4g/kg;其贝壳粉提取液对小鼠S180抑制率为35%。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对眼晶体的作用:珍珠层蛋白水解液对半乳糖生理盐水眼球后注射所致豚鼠双目晶体产生的环状混浊有一定对抗作用。 2.护肝作用:马氏珍珠贝及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等的珍珠层蛋白水解液对小白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ALT的恢复加快,肝细胞损害减轻。 3.抗过敏作用:马氏珍珠层的盐酸或硫酸水解产物均可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其硫酸水解产物可防止组织胺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对豚鼠离体肠管、子宫的过敏性收缩有抑制倾向。珍珠层蛋白水解液对家兔刺激试验(股四头肌、眼)表明无异常现象。 4.其他作用:此外,珍珠层的硫酸水解产物能使蟾蜍离体心脏跳动幅度增大,对家兔耳壳血管及血压无明显影响。本品因含大量硫酸钙,口服粉剂有中和胃酸及收敛作用。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