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狼毒的概览。狼毒又名热吉合巴,归类于藏药,为瑞香科植物狼毒的根,可清热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狼毒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热吉合巴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狼毒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热吉合巴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瑞香科植物狼毒的根。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
- 主治: 内服治瘟疫病,愈溃疡。外用治疖疮、各种顽癣,消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tellera chamaejasme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粗状,圆柱形,或膨大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0~20cm,径1~5cm,单一或下部有分枝,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茎直立,丛生,细柱状,光滑,淡紫色,不分枝,茎部木质化。单叶互生,较密,茎部叶较小,向上渐大,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2cm,宽2~3m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叶柄极短或无,叶脉羽状。头状花序顶生;花弯呈花冠状,径约2~3cm,花密集,长圆筒形,长4~6mm,具明显的纵脉,先端5裂,裂齿狭三角形;花冠管筒状,长1cm左右,顶端5裂,裂齿椭圆形,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带紫红色网纹;雄蕊10,2轮,着生于花被筒喉部,或筒中部,几无花丝;子房椭圆形,1室,顶端被细柔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果圆锥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700~4600m的路边、向阳山坡、草地、林缘,以及高原低丘的沙砾冲积地带。分布普遍,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广有分布;东北、河北、河南、宁夏等省区也常见。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挖根,取掉地上茎和泥沙,洗净切片,醋浸1~2日取出晒干备用。如用鲜品时,事前用稀泥包裹烤热入剂。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呈纺锤形、圆锤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单一或有分枝,长短不等,根头部有地上茎残迹,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扭曲的纵沟及横生隆起的皮孔和侧根痕,栓皮剥落外露出白色柔软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辛。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层黄棕色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菲薄,由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射线细胞2~3列,皮层及韧皮部均有多数纤维束群;形成层明显,细胞作切向延长,约5~6层;木质部宽阔,导管呈放射状排列。皮层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内多含有淀粉粒。 粉末鉴别:黄白色。无臭,味微辛。在紫外灯光下显淡蓝色荧光。木栓细胞黄棕色,韧皮部薄壁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多为网状导管,偶见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50μm,纤维无色,宽7~15μm,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盔帽形,层纹不明显,脐点点状或裂缝状,直径3~15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供下述实验。 1.取供试液1ml,加镁粉少许,盐酸数滴,置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放置应显品红色。 2.取供试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溶液各1ml,继续蒸干,置紫外灯下观察,应显黄色荧光。 3.取供试液1滴,滴于滤纸上,喷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烘干,置紫外灯下观察,应显黄色荧光。 4.硅胶G铺板后在120℃活化1小时。取上述供试液点样。展开剂为苯-吡啶-甲酸(36∶9∶5),展距15cm。置365nm紫外灯下观察有四个明显橙黄色荧光斑点,二个蓝色荧光斑点,喷5%三氯化铝乙醇液,橙色荧光点均显黄绿色荧光。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辛,锐。
- 用法用量: /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热吉合巴治疖疮,泻疫疠病。本品分为三种,除花有白、红、黑三色的区别外,再无别的区别。根可造纸。虚松黑土中生长的,有根一条,白色,细嫩,性锐。与此相反者花黑色,性糙。本品到处皆生,容易识别。 据查,本品记载中白的一种,红的一种,可能属对花色误辨。因本种花内面白色、花外面萼齿紫红色,萼筒带紫色条纹,加之,高原紫外线干扰、颜色交叉变化较大,因此,白、红指的是同一种。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狼毒、山茴芹、葶苈。治腹水、胸满呃逆。 方二:狼毒、花椒、苦参、土常山根、大黄。驱虫。 方三:狼毒、小毛茛、赤芍。共研细粉。治骨痨、骨痛。 方四:狼毒、甘松。行气止血。 方五:狼毒、茜草。治外伤出血。以上各方均碾成粉末备用。
- 注意事项: 久病体虚及孕妇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