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沙棘的概览。沙棘又名达布,归类于藏药,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果实,可利痰,消食活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沙棘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达布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沙棘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达布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果实。
- 出处: /
- 功效: 利痰,消食活血。
- 主治: 肺病、咽喉病、培根病、肺和肠肿瘤、消化不良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1.5~10m,在3200m以上的高山上则成矮小灌木,高仅10cm左右。小枝灰色,通常有针刺。叶互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cm,宽3~4mm,先端渐尖,全缘,无柄或近于无柄, 两面均被银白色鳞片。雌雄异株,花先于叶开放;雄花小,无柄,直径3~4mm;花萼具极短的筒及2镊合状萼片,膜质,卵圆形,长与宽近相等;雄蕊4,花丝短,包于萼片内,花药长卵形,中央有紫色带,两侧黄色;雌花具短柄,黄色,花萼筒短,2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3mm,包被子房。核果卵形或卵圆形,直径6~9mm,橘黄色,有强烈酸味;种子1,卵形,有黑褐色光泽。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800~4000m的河漫滩、河谷低阶地和山坡。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 Schlecht.,枝顶端成刺伏,叶具鳞片,三叶轮生或对生。果实大,椭圆形,多汁,成熟时褐黄色,顶端有六条黑色放射状条纹。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L. subsp. yun-nanensis Rousi.,具棘刺,小枝褐绿色,老枝灰黑色。单叶互生,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果实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橙黄色。均可做达布入药。
- 采收加工: 冬季果实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肉质呈圆球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数个粘连,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有的呈棕红色,皱缩,油润柔软,多具短小果梗长2~4mm,破开后可见种子一粒,卵形,长约4mm,宽约2mm,中间有一纵沟;种皮较硬,褐色,有光泽,种仁乳白色,油质。气微,味酸、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性凉、锐、轻。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6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本品分为三种,无论那一种,树均有刺。大者称为纳木达尔,生于河谷川地,聂绒和印度、汉地等处,约有两层木房高。中者称为巴尔达尔,生于山沟,树身约有人高。小者称为萨达尔,生于高地的溪畔、河滩,叶背灰白色,状如金露梅,茎干细小,高约一扎。大小两种的果实均为黄色,状如黄水泡,刺破有水状汁液,二者对治肺病、喉症有效,中品果实大如青稞,硬而干,金黄色,微油润,益血。 《味气铁鬘》中记载:沙棘果锐,轻,治培根病入肺喉。《如意宝树》中曰:沙棘果治消化不良,肝病。《形态比喻》中说:沙棘树皮黑,粗糙,生刺;果实如刚生下的小鸟,味酸刺舌。功效治肺病。让钧多吉曰:“沙棘果膏治肺病。”本品之名有达布、拉巴才尔玛、来木尔、测采尔等等。 据查证,大小两种均为沙棘,其植株高低等差异可能系生境不同所致。中品不详。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八味沙棘汤:沙棘、硇砂、光明盐、诃子、芒硝、小叶莲、紫茉莉、火硝、大黄、山柰、红花、花椒、寒水石、石榴、滑石、硼砂、毛蕊草、岩精。用净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剂。用于恶血症、肿瘤。 方二:沙棘散:沙棘果膏、余甘子、川木香、火硝、硼砂、白硇砂、碱花、红块糖、石灰粉。以上各味混合,粉碎,研成细末。早晨、中午、晚间分别用纸管吹入喉部各一次,临睡前内服一剂,服后多饮开水。用于喉部阻塞痰症。 方三:五味沙棘散:沙棘果膏100g,白葡萄100g,余甘子100,木香100g,甘草100g。以上共研细粉,过筛再加入适量白砂糖混匀串研。功能润肺排脓,用于肺脓血、痰结、哮喘等。内服,每日3次,每次3~6克。 方四:沙棘果膏、山柰、甘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共研细末,蜂蜜调服。主治培根病。 方五:石榴子、毛叶木瓜、沙棘果膏、余甘子、山柰、藏木香、芫荽子、五脉绿绒蒿、荜茇。共研细末,与白糖调合,开水送服。主治培根木保病。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