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胎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走马胎的概览。走马胎又名豆收,归类于苗药,为樟科植物樟的干燥树根,可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活血通络。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走马胎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豆收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innamomum camphora( L. ) Pres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樟Cinnamomun camphora(L.)Presl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m。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cm,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2.5~5.5cm,先端极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约被微绒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腋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绒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cm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绒毛。花两性,长约3mm,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c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绒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mm,花丝被短绒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mm,柄被短绒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mm,无毛,花柱长约1mm。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mm,紫褐色;果托杯状,长约5mm,先端平截,直径达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尤以台湾为最多。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切片,干燥。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cm,边缘有棕褐色栓皮,常因干燥而脱落。切面淡棕色,有环状纹理。质硬。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性热。入冷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味麻,性热。入冷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30g;外用:适量水煎外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湿疼痛走马胎根适量,煎水外洗。(《贵阳民间药草》) 2.治跌打内伤走马胎根适量,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3.治狐臭走马胎根研为细末,加入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约四五次可好。 4.治嘴歪风(面神经麻痹)鲜走马胎根60g,风香树根皮15g,混合捣烂外敷(歪左包右,歪右包左)。(3~4方选自《贵阳民间药草》) 5.治胃痛,口吐清水走马胎16g,瓜子金10g,水煎服,每日2次。 6.治尿结石走马胎皮、赤茯苓、胆草、天泡果各3g,车前草一兜,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5~6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