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土三七的概览。土三七又名加松略确,归类于苗药,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或全草,可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土三七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加松略确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土三七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加松略确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或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 主治: 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1)《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主治止血,散血,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 (2)《湖南药物志》:“破血祛瘀,散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血衄,跌损,五劳七伤。” (3)《云南中草药》:“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痈肿,皮炎,无名肿毒,外伤出血。” (4)《苗族医药学》:“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5)《贵州中草药名录》:“祛瘀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治痔,外伤,肿痛,刀伤,骨折,跌打损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ynura japonica( Thunb. ) Jue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三七草Gynura japonica(Thunb.)Juel.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达1m。根结节块状,刮破见紫红色。茎粗壮,有纵条纹,被细柔毛。叶互生,近膜质,长达20cm,羽状深裂,裂片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茎部楔形,两面有细柔毛;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头状花序直径1.5~1.8cm,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生于枝项。总苞圆柱状,苞片两层,条状披针形,边层膜质;花两性,金黄色,花冠顶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顶端有细长线形具毛的尖端。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果期7~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湿润和荫蔽环境。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根茎繁殖:每年4月栽种。扦插繁殖:6~7月高温多湿季节,剪取长15~20cm的茎枝,斜插于砂土中,插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鲜用,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掌状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多具瘤状突起,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无嗅,味淡而后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苷元- 3-β- D-吡喃葡萄糖苷(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苷元-3-β-D-吡喃葡萄糖苷(3-epi-sceptru 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苷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苷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 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ec iphylli ne)[6]。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千里光宁碱和水液局部涂敷,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对热烫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亦有抑制作用[1]。 2.局麻作用 用脊蛙足蹼、豚鼠皮丘、在体蛙坐骨神经腓肠肌、蛙坐骨神经丛、兔椎管麻醉法证实,不同浓度的菊三七水提醇沉液,分别具有明显的表面麻醉、浸润及传导麻醉作用[2]。 3.其他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3]。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亦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3,4]。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宝庆,等.中草药,1984,15(1):27 [2]唐世蓉,等.中草药,1980,11(5):193 [3]Liang X T,et al.Planta Med,1984,50(4):362 [4]袁珊琴,等.北京大学学报,1983,(4):89 [5]Takahira M,et al.Tetrahedron Lett,1977,(41):3647 [6]袁珊琴,等.药学学报,1988,19(2):56 药理 [1]辽宁药物研究所.药物研究资料,1985(总5):16 [2]陈学韶,刘希智.中草药,1987,18(6):21 [3]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4 [4]刘宝庆,等.中草药,1984,15(1):27 现代临床研究 [1]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二册).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