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姑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山慈姑的概览。山慈姑又名比摇扁,归类于苗药,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的假鳞茎,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山慈姑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比摇扁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remastra variabilis (Bl.) Nak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m(D.Don)Makino 地生草本植物,假鳞茎聚生,近球形,粗1~3cm。顶生1叶,很少具2叶;叶片狭椭圆形,长达20~35cm,宽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为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直立,粗壮,通常高出叶外,疏生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偏向一侧,紫红色;花苞片狭披针形,等长于或短于花梗(连子房);花被片呈筒状,先端略开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针形,长3.5cm左右,中上部宽约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基部浅囊状,两侧边缘略向上反折,前端扩大并3裂,侧裂片狭小,中裂片长圆形,基部具1个紧贴或多少分离的附属物;合蕊柱纤细,略短于萼片。花期5~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及林下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假鳞茎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顶端渐突起,具叶柄痕或花葶痕,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纵沟纹,膨大部分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的具鳞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维管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略呈粉性(加工品表面及断面呈黄白色,角质)。气微,味淡,带粘性。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淡黄色,基本薄壁细胞类圆形,含粘液质或淀粉粒。淀粉粒单粒,圆球形、半圆球形或类长圆形,偶有2~3分粒组成的复粒,直径12~72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位于中央,层纹不明显(加工品淀粉粒已糊化)。近表皮处薄壁细胞中多含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外韧型,散在。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杜鹃兰全草含杜鹃兰素(cremas-tosine)Ⅰ和Ⅱ[1]。
-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杜鹃兰素Ⅱ犬静注15μg/kg可降低血压5.19kPa(39mmHg),降压作用持续30分钟以上[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Fujisawa Pharmaceutical Co Ltd.C A,1982,97:44310h 药理 [1]Fujisawa Pharmaceutical Co C A,1982,97.44310h 现代临床研究 [1]屠伯言,等.江苏中医杂志,1980,(3):33 [2]马吉福.浙江中医杂志,1989,(6):246 [3]刘长江,等,中华肿瘤杂志,1984,6(6):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