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臭牡丹的概览。臭牡丹又名窝项嘎,归类于苗药,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茎、叶、根,可解毒消肿,祛风湿,降血压。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臭牡丹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窝项嘎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小灌木,高1~1.5m;嫩枝稍有柔毛,枝内白色,中髓坚实。单叶对生,有强烈臭味;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长10~20cm,宽5~15cm,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大或小的锯齿,两面多少有糙毛或近无毛,下面有小腺点。聚伞花序紧密,顶生,苞片早落,花有臭味,花萼紫黄色或下部绿色,外面有绒毛和腺点;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色,花柱不超出雄蕊。核果倒卵形或球形,成熟后蓝紫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或沟旁。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和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于林边、山沟等地。采用分根繁殖。于早春未萌芽前,挖起老株,剪取种根,截成15cm左右的短节,按穴距30cm栽人土中,覆土踩紧。出苗后适当浇水、施肥。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小枝呈长圆柱形,直径3~12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皮孔点状或稍呈纵向延长,节处叶痕呈凹点状;质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皮都棕色,木部灰黄色,髓部白色,气微,味淡。叶多皱缩破碎,整平后呈宽卵形,长7~20cm,宽6~15cm,无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棕褐色至棕黑色,疏被短柔毛,下面色稍淡,无毛或仅脉上有毛,基部脉腋处可见黑色腺体;叶柄黑褐色,长3~6cm。气臭,味微苦、辛。 以枝嫩、叶多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粉末特征:绿色。①腺毛较多,腺头2~8细胞,直径22~35μm;腺柄单细胞。②非腺毛2~8细胞,锥形,常弯曲,长40~150μm,基部直径约28μm。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和茎含有琥珀酸(succini acid),茴香酸(anis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乳酸镁,硝酸钾和麦芽醇[1]。
-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臭牡丹注射液尾静脉注射0.1ml(含黄酮4.6mg),能显著提高小鼠中性白细胞吞噬指数及吞噬百分率,提示本品能增强血清中调理素的活力[1]。臭牡丹对大鼠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方面作用更加品著[2]。 2.对子宫圆韧带肌电的影响 分别以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15g/kg、总生物碱45g/kg及乳酸镁27mg/kg静脉注射酚妥拉明所阻断,普萘洛尔则无影响,表明臭牡丹增强子宫圆韧带肌电的发放似与兴奋子宫α-肾上腺素受体有关。臭牡丹治疗子宫脱垂可能是由于增强子宫圆韧带张力所致[3]。 3.其他作用 臭牡丹注射液体外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副伤寒甲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伤寒、副伤寒乙型杆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周沛棒,等.植物学报,1982,24(6):564 药理 [1]李秀芝,等.贵州医药,1983,(3):18 [2]杨晓慧,等.湖南医药杂志,1980,(3):53 [3]陈再智,等.药学学报,1981,16(9):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