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山珠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滚山珠的概览。滚山珠又名菌板差,归类于苗药,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体,可祛风通络,敢瘀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滚山珠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菌板差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滚山珠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菌板差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体。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通络,敢瘀止痛。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1)《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具有清热,消肿止痛,舒筋活血功能。” (2)《云南中草药》:“接骨止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lomeris nipponica Kishda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da 体呈扁长圆柱形,短而宽,长20~30mm,宽10~15mm。体表面棕色或漆黑色,油亮,腹面灰褐色,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大颚1对,胸部背板共12节,第一节为颈板,较宽,间十节较窄,末节较大;胸部腹面2~4节各有足1对,第5节以后,每节有足2对。爬行缓慢,稍遇刺激即蟋曲成球形,以隐蔽头足。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栖息于山坡较潮湿处,多在枯枝腐叶下或石块下。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药用全虫。全年采集,将虫置新瓦片上焙于去尿毒,瓶装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入冷经、慢经、半边经。 (1)《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性热,味辛,入冷经。” (2)《云南中草药》:“辛、咸,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吞服,1.5~3g。外用:研末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痈肿疮毒滚山珠5个,捣烂,敷患处。 2.治头癣滚山珠2个,紫草根20g,与菜油共煎,外搽患处。 3.治跌打损伤滚山珠3个,仙桃草10g,研粉,用黄酒吞服。(1~3方选自《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4.治疮肿,风湿,跌打损伤鲜滚山虫3~5个,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5.治子宫脱出,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4~5方均选自《文山中草药》) 6.治骨折每用三至四个滚山虫研末,放于糯米饭内或用酒送服。(《云南中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