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香树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化香树的概览。化香树又名豆加基,归类于苗药,为胡桃科植物化香树的叶、根,可解毒疗疮,杀虫止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化香树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豆加基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6m。幼枝常被褐色绒毛。树皮灰色,不规则纵裂;枝条暗褐色,冬芽被芽鳞,髓部实心。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小叶7~23枚,无柄,薄革质,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1cm,宽2~4cm,先端渐尖,边缘具复锯齿。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两性花序和雄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或叶腋,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束,中央的一条常为两性花序,雄花序在上,雌花序在下;位于两性花序的四周为雄花序,通常3~4条,长4~10cm;雄花基部具苞片,披针形,长尖,反曲,浅黄绿色,雄蕊6~8条,花丝长短不等;雌花序球状卵形或长圆形,长2~3.5cm,雌花具1卵状披针形苞片,有花被片2,贴生于子房两侧,花柱短,柱头两裂。果序球果状,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圆柱形;小坚果扁平,两侧具狭翅。种子卵形,种皮膜质。花期5~6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600~1 300m的向阳山坡杂木林中。分布于华东及陕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奇数羽状复叶多不完整,叶柄及叶轴较粗,淡黄棕色。小叶片多皱缩破裂,完整者竟披针形,不等边。长4~11cm,宽2~4cm。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边缘有重锯齿,薄革质。气微清香,味淡。 以叶多、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长圆形,外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类圆形,可见非腺毛或腺鳞。栅栏组织细胞2列,第1列细胞较长,有的细胞异常增大,内含大型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束鞘纤维成环。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性热;有毒。入冷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热,味辣,入冷经。有毒。” (2)《贵州民间药物》:“性热,味辣,有毒。”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浸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疔毒类急性炎症化香树叶、雷公藤叶、芹菜叶、大蒜鲜品各等份,捣烂外敷。(《苗族医药学》) 2.治疥、癣球果煎水洗患处。 3.治无名肿毒小化香煎水洗患处。 4.熏蚊小化香叶及果,炒,烟熏。 5.杀蛆化香叶捣烂,每50kg粪中加入7.5kg。 6.治脚生湿疹化香树球果和盐研末搽。(2~6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7.治筋骨疼痛化香树根皮适量,捣烂外敷。(《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叶含胡桃叶醌(juglone),5-羟基-2-甲氧基-1,4-萘醌(5-hydroxy-2-methoxy-1,4-naphthoquinone),5-羟基-3-甲氧基-1,4-萘醌(5-hydroxy-3-methoxy-1,4-naphthoquinone),对-香豆酸甲酯(methyl-p-coμmarate),对香豆酸(pcoμmaric acid),香豆精(coμmarin)[1]。果实含化香树属鞣质(platyccaryanin)A、B、C、D,丁香鞣质(eugenin)、小麻黄碱素(strictinin)等,木材含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和没食子酸(galli acid)及木糖(xylose),鼠李糖(rhamnose)[2]。
- 药理作用: (1)化香树叶中提取的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杀菌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此外,此类化合物还具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1~3]。 (2)化香树果穗中提取物具有抑菌和对抗蛋清致足趾炎症[4]的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Konda A,et al.kagawa daigaku nogaku bugakujutsu hokoku,1979,30(2):215(C A,1979,91:71707a) [2]Konda T,et al.nippon nogei-kagaku kaisei,1956,30:281(C A,1985,52:12395e) 药理 [1]Kondo akira,et al.C A,1979,91:137167h [2]Kondo akira,et al.C A,1979,91:71706z [3]Kondo akira,et al.C A,1979,91:71707a [4]王立新,等.西北药学杂志,2000,15(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