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蟋蟀的概览。蟋蟀又名六介,归类于维吾尔药,蟋蟀科昆虫蟋蟀Scapsipedus aspersus Wauker的干燥全虫,可有毒。利尿,破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蟋蟀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六介
- 分类: 维吾尔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蟋蟀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六介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蟋蟀科昆虫蟋蟀Scapsipedus aspersus Wauker的干燥全虫。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有毒。利尿,破血。
- 主治: 治小便不通、小儿遗尿、水肿、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capsipedus aspersus Wauke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长圆形,长1.3~1.6厘米,全身黑色,有光泽,有黄褐色和褐色刚毛。头部宽大,棕褐色,头顶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触角1对,线形,长于身长的一半,复眼1对,很大,半球形,突出,黑褐色,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口器发达,有2片锯刀形的大颚。前胸背板长方形,背中线稍下陷。翅2对,雄性的翅长过腹部,基部有坚硬透明的发声器,借左右两侧摩擦发声;雌性翅短于腹部,后翅很长,突出腹端,腹部大,尾后有产卵器。脚3对,后脚腿节明显粗面长。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活在田埂、房角、砖块下的缝隙中、乱石堆和草丛中。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四川等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前,到湿地和石下捕捉。捕得后沸水烫死,晒干备用或焙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咸,性温。
- 用法用量: 2~6只,水煎或焙干研粉,开水冲服。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小便不通、胀痛不止 六介(蟋蟀)1个,瓦焙干为末,开水送服,小儿减半。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蟋蟀含4.86%总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占22.36%,硬脂酸5.97%,油酸29.32%,亚油酸24.20%,亚麻酸2.88%及其他未鉴定的酸15.24%[1]。非洲蟋蟀中含精氨酸,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牛磺酸,谷氨酸等,且含量较高,而亮氨酸仅含微量[2]。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蟋蟀的醇溶性提取物,对分别因温刺、注射牛乳、大肠杆菌、疫菌及肾上腺素所致发热的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但对热射病的家兔无效。并谓此解热作用远胜于地龙的醇溶性提取物及水浸液[1]。由同属日本产蟋蟀中提取出一种有解热作用的成分,名蟋蟀退热素[2],此成分对大肠杆菌疫菌所致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3]。 2.其他作用 蟋蟀有兴奋膀胱括约肌和缓解输尿管痉挛的作用[4]。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