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衣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肉豆蔻衣的概览。肉豆蔻衣又名白斯巴色,归类于维吾尔药,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Houtt.干燥的假种皮,可燥湿祛寒,补脑,补心,补肝,增强消化,祛寒止泻,燥湿愈伤,增强摄固力,热身填精。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肉豆蔻衣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白斯巴色
- 分类: 维吾尔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yristica fragransHout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参见“肉豆蔻”条。附: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常绿乔木,高可达15m。叶互生,革质,叶柄长4~10mm;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7cm,或更长,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序长1~3cm,具花3~20朵,稀1~2朵,花长4~5mm,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条形,花丝连合成圆柱状;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具花1~2朵,花长约6mm,花被裂片3,密被微柔毛,子房椭圆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2裂。果常单生,具短柄,梨形成近于圆球形,长5~7cm,淡黄色或橙红色,成熟时纵裂成2瓣,露出排红色肉质的假种皮。种子1颗,种皮红褐色,木质坚硬。果期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地引人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肉豆蔻代。
- 采收加工: 5~7月和11~12月采收果实,取种子的假种皮晒干即可。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平分技状或筒篮状,常折叠压扁,长2.5~4cm,厚8~10mm。橘黄色或暗红色,无光泽而略作半透明,肉质油润,久贮变脆。浸入水中则呈灯笼状,上端有大小不等的裂孔瓣。气芳香浓厚,味辛。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横切面:上下麦皮细胞呈方形,排列整齐,上表皮外被薄角质层,余为薄壁组织,散在大形油细胞,可达100μm,内常含棒状或簇针状晶体。薄壁细胞中含糊化淀粉粒,并在薄壁组织中可见维管束散在。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热,味甘、辛。 《拜地依药书》:“一级干热;有人认为二级干热,有人认为平,也有人认为绝对寒。”
- 用法用量: 内服:6~9g。外用:适量。可人蜜膏、糖膏、消食膏、油剂、敷剂、阴道栓等制剂。
- 考证: 《注医典》载:“肉豆蔻衣,肉豆蔻的假种皮,原植物果实是一种易碎,壳薄,气香,味强,如没食子大小,与核桃相似的果实。”《白色宫殿》载:“肉豆蔻衣,肉豆蔻的假种皮,原植物果实是大小如没食子,外壳薄,气味芳香,容易打碎的一种果实。”《药物之园》载:“肉豆蔻衣,肉豆蔻的假种皮,原植物产于法语称为‘阿亚瓦湾比桃’的岛上,树大小如核桃树,但比它小一些,叶子也基本与核桃树叶相似,但仍是比它小一些、细一些;果实比核桃小一些,有三层,第一层为外皮,色蓝,质软,厚一指,可做果酱;第二层为稍微硬化的质层,称‘肉豆蔻衣’;第三层为紧贴在仁子上的种皮。”根据上述维吾尔医古代本草所述肉豆蔻衣原植物的产地、形态和肉豆蔻的特征及实物对照等均与维吾尔医今用肉豆蔻衣一致。
- 制剂: 朱瓦日西 白斯巴色 消食膏 肉豆蔻衣、肉桂、荜茇、干姜、草豆蔻、桂花、欧细辛各30g,小豆蔻150g,黑胡椒60g,丁香50g,砂糖600g,蜂蜜全部药量的3倍。药物研成细粉,与炼蜜制成消食膏即可。功能温胃开胃,散气消痔。主治胃寒纳差,气结痔疮。内服,每日3次,每次6~9g,用开水送服。(《新疆民族医常用复方制剂汇编》)
- 选方: 1.治硬质块肿,气结炎肿 取适量肉豆蔻衣,研成细粉,用开水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2. 治寒性尿液,性欲低下 取适量肉豆蔻衣,研成细粉,用开水冲服或用开水制成敷剂,敷于小腹区和腰部等。(1、2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3.治寒性头痛、偏头痛,癫癎 取适量肉豆蔻衣,研成细粉,用开水制成敷剂,敷于头部。 4. 治狐臭 取适量肉豆蔻衣、香桃木叶,研成细粉,用开水制成敷剂,敷于腋下。 5.治口臭 取适量肉豆蔻衣,咀嚼。(3~5方出自《药物宝库》)
- 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用于肝脏疾病和癫癎,若用于肝脏疾病需配阿拉伯胶,若用于癫癎需配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