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桐皮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浙桐皮的概览。浙桐皮又名辣表,归类于维吾尔药,芸香科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的树皮、果实,可果实,温中,止痛,燥湿,下气,杀虫。树皮,祛风湿,通经络,杀虫。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浙桐皮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辣表
- 分类: 维吾尔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浙桐皮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辣表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芸香科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的树皮、果实。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果实,温中,止痛,燥湿,下气,杀虫。树皮,祛风湿,通经络,杀虫。
- 主治: 果实,治胸腹寒痛、泄泻、冷痹、赤白带下、龋齿疼痛。树皮,治产后关节痛、腰膝痛、鞘膜积液、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疥疮、癣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乔木,高达15米。树干上常有锐制,幼枝髓部中空。单数的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7,对生,狭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7~14厘米,宽5~6厘米,顶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边有细小锯齿,齿间有透明腺点,无毛,下面有灰白色粉霜状。花单性,白色,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花瓣均5,推花雄蕊5,药隔顶端有1颗透明的腺点,有极短的退化子房,顶端2~3叉裂;雌花花柱短,柱头头状,于房球形,由5心皮组成。蓇葖果成熟时红色,顶端有极短的喙;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密林中或湿润地方。产于广西那坡、凌云、金秀等县市;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剥取树皮,果实于10~11月成熟时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果实,味辛、苦,性温。有小毒。树皮,味苦,性平。
- 用法用量: 果实1.5~3克,树皮5~30克,水煎服。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面神经麻痹 辣表(椿叶花椒)树皮30克,(豆鼓)90克,米酒150毫升,煮片刻,冷服,每日2~3剂。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樗叶花椒树皮含光叶花椒碱[1],茵芋碱,樟叶木防已碱,木兰碱,挥发油[2]等。
- 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 樗叶花椒茎皮水提醇沉液以40g(生药)/kg给小鼠灌服可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以30g/kg给小鼠灌服,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60g/kg灌服,极显著提高热板法所得的小鼠痛阈值[1]。 2.解痉作用 樗叶花椒茎皮提取液20mg/ml可拮抗乙酰胆碱对在鼠离体回肠的收缩作用,拮抗率达100%[1]。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樗叶花椒茎皮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浓度为1:100,但对痢疾杆菌无效;1:10时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铁锈色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1]。 4.毒性樗叶花椒茎皮提取液以100g/kg给小鼠灌服,连续7d,肉眼观察及尸检均正常。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82g/kg±11.07g/kg[1]。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