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博落回的概览。博落回又名头乌筒,归类于维吾尔药,罂粟科植物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Willd.)R.Br.的全草,可散瘀消肿,祛风镇痛,麻醉,杀虫止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博落回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头乌筒
- 分类: 维吾尔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博落回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头乌筒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罂粟科植物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Willd.)R.Br.的全草。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散瘀消肿,祛风镇痛,麻醉,杀虫止痒。
- 主治: 治风湿骨痛、关节痛、跌打损伤、疥疮、皮肤瘙痒、蜂蜇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acleaya cordata(Willd.)R.B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达2米,全体被白粉,新鲜破损时有红黄色汁液流出。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单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厘米,宽5~24厘米,5~9浅裂,边为波状浅圆齿。花黄白色,圆锥花序顶生。蒴果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具4~6颗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或新荒地,也有栽培。产于广西三江、龙胜、资源、全州、兴安、富川、昭平、苍梧、岑溪、平南等县市;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博落回根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1],博落回碱即白屈菜玉红碱[2],氧化血根碱[3],博落回酸碱[4],去氢碎叶紫堇碱[5]。果实中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β-别隐品碱[6]。小果博落回地上部分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隐品碱,别隐品碱[7]和博落回碱[8]。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及博落回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以及某些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杀虫、杀蛆作用 博落回有强大的杀阴道滴虫作用,在玻片上将滴虫与博落回浸膏相接触,滴虫立刻被全部杀死[2]。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及博落回碱还有杀线虫作用[1]。博落回可使蝇蛆先兴奋,后麻痹而死,并能抑制蝇卵的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杀蛆效力不因干燥而丧失,杀蛆有效成分为生物碱[3,4]。 3.毒性 博落回所含生物碱毒性颇大,主要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5-7]。动物实验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免耳静脉,引起心电图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律紊乱,阿托品可对抗其对心脏的毒性[8]。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