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鸦胆子的概览:鸦胆子归属于清热解毒药,功效为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此外,您可以通过说明书进一步查看鸦胆子的药性特征、安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相似药材的辨析、相关分类归属等信息,从而帮助您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该药材。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鸦胆子《本草纲目拾遗》汉语拼音Yadanzi拉丁名BRUCEAE FRUCTUS异名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
性味苦,寒;有小毒。归经归大肠、肝经。
【功效】
-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
1.本品有小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慎用。
2.孕妇及小儿慎用。
3.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
4.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
5.脾胃虚弱者慎用。
【妊娠及哺乳】
-
孕妇慎用。
【毒性】
-
1.本品有小毒。
2.鸦胆子壳及种子均有毒,临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为剧烈的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并能使内脏动脉显著扩张,引起出血。其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据临床报道,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险。
3.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昏,乏力,腹痛,便血,胃肠道充血,尿量减少,体温增高,眼结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抽搐等。局部应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
4.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口服时直接吞服或嚼服。因此,应用鸦胆子必须严格掌握好用量,且按正确方法服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为防止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可将药物装入桂圆肉或胶囊内吞服。另可将鸦胆子仁用绵纸包裹压碎制霜,使油去尽,以减少毒性;再次,外用本品时,应保护好患部周围的健康皮肤,可将胶布或纱布中剪一孔,敷于患部,只露出需要治疗的部位。
5.中毒的解救:中药可先用甘草3钱煎水服或嚼烂吞下原汁,后吃红糖和冻白粥;或甘草12g,绿豆15~30g,芦根50~80g水煎顿服;或芦根100g,绿豆50g,金银花15g,葛根9g,甘草9g,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胃肠出血时,用甘草50g,远志9g,沙参15g,焦地榆、血余炭各9g,三七粉2g(冲),水煎,早、晚分服;或用熟大黄10g,白及12g水煎服,1日3次。西医治疗一般先行催吐、洗胃、口服牛奶、蛋清等,酌用泻药,以排除仍存留在胃肠道中的毒素;及早输液(10%葡萄糖1500~2000ml/d),以加速肾脏对毒物的排泄,液体中可加维生素C,使尿液酸化;若出现中枢抑制症状,如呼吸减慢等,静注尼可刹米(可拉明)、洛贝林(山梗菜碱)等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前者成人量1次0.25~0.5g,每1~2小时重复1次;后者成人量为1次3mg,必要时每半小时重复1次,1日极量20mg,但对进行性呼吸中枢衰竭而引起的呼吸停止或呼吸无力的中毒患者,本品不宜使用。必要时可输氧,并行人工呼吸;同时辅以对症治疗。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
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本品煎剂及氯仿提取物体外实验能抗疟原虫;并具有抗肿瘤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妊娠及哺乳
毒性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