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菌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黑粉菌的概览。黑粉菌又名撒孜嘎,归类于藏药,为禾本科植物青棵、小麦或大麦果穗感染了黑粉菌科真菌麦散黑粉菌所产生的孢子粉,可提升胃温,开胃口。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黑粉菌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撒孜嘎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黑粉菌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撒孜嘎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青棵、小麦或大麦果穗感染了黑粉菌科真菌麦散黑粉菌所产生的孢子粉。
- 出处: /
- 功效: 提升胃温,开胃口。
- 主治: 治不消化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Ustilagonuda (Jens.)Rost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菌侵入麦类花序的各小穗,每个籽粒变成一个孢子堆,里面的黑色粉粒即孢子。孢子堆破坏花序上的全部小穗,松散(7~16)×(4~6)mm。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暗黄绿色,有时一边色较淡,有细刺(5~9)×(5~7)mm。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小麦或青裸、大麦穗上。中国各省区均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药用冬孢子粉。夏季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孢子堆生在小穗中,病穗抽出时,孢子堆外被薄膜破裂,孢子飞散,病穗呈黑褐色残留主轴。孢子圆形至卵圆形,暗绿色,表面具刺。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温。 《藏药配方新编》:味苦,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苦,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性温。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6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撒孜嘎提升胃温。《祖先口述》记载:撒孜嘎提引胃温。 本品生长在农作物上,为变黑的穗,是无火三烟之一。 本品为青稞的黑穗,状如炭,各种医药书的解释相同。因黑粉菌致病的有青棵、大麦或小麦的穗。据《晶珠本草》记载:撒孜嘎应为青棵的黑穗,但各地在实际使用中,也常用小麦的黑穗入药。
- 制剂: /
- 选方: 六味大黄散:大黄250g,石榴200g,黄花杜鹃175g,干姜150g,黑粉菌125g,葛缕子100g。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可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用于胃病。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