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艾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鸭脚艾的概览。鸭脚艾又名来姑,归类于维吾尔药,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全草,可理气止痛,活血祛瘀,清肺止咳,解毒消肿,调经,祛风湿,续筋骨。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鸭脚艾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来姑
- 分类: 维吾尔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120厘米,无毛,有纵槽。单叶互生,形状多变,常为宽卵形,长7~18厘米,宽5~12厘米,顶端渐尖,1~2次羽状深裂,基部有假托叶。花白色,杂性,外层雌性,内层两性,全为管状花;头状花序圆锥状排裂;总苞卵形。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林缘、田边、路旁、草丛等阴湿处。产于广西富川、钟山、蒙山、苍梧、岑溪、平南、桂平、贵港、北流、陆川、博白、金秀、龙州等县市;分布于我国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中部各省份及陕西南部;亚洲南部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平。
- 用法用量: 9~15克,水煎服(或调红糖),或用鲜草30~90克,切碎,水煎取汁煮鸡蛋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眩晕 来姑(刘寄奴)嫩叶90克,鸡蛋2个,加盐、油、酒、姜少许,煮熟,顿服,每天1次,连服2~3天。 2.小儿丹毒 来姑(刘寄奴)鲜品、刨朴美(糯米)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3.大小便出血 来姑(刘寄奴)、抹斗咪(旱莲草)全草、骨相咪(狗肝菜)全草各60克,能秃咪(车前单)全草30克,捣烂,加第二次洗米水90毫升拌匀,取汁冲白糖服,每日1次,连服2~3天。 4.外伤筋断 来姑(刘寄奴)、撒给兰(水泽兰)全草、温来蓼(软水蓼)嫩枝叶各适量,仍怀(螃蟹)1只,捣烂敷患处,筋断第1日敷1小时,第2日敷2小时,如此类推,7~8日以上敷24小时。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鸭脚艾含挥发油[1]。挥发油中含白花蒿烯醇,匙叶桉油醇,硫-愈创木薁,7-甲氧基香豆精即脱肠草素,气相色谱检出α-蒎烯,β-蒎烯,对一聚伞花素,龙脑,棕榈酸[2]。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精,7-羟基香豆精即伞形花内酯[3]。从花和叶中分得白花蒿素[4]。
- 药理作用: 1.护肝作用 鸭脚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当于生药120g/kg给予,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从乙醚部分分得的7-甲氧基香豆素有明显护肝作用。伞形花内酯则无护肝作用[1]。鸭脚艾浸膏60g/kg,显著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重量也减轻。当剂量达到90g/kg、120g/kg时,其治疗作用更显著。电镜观察,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程度减轻,脂肪滴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2]。鸭脚艾水煎剂对2-萘异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脂红素血症,具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毒性 鸭脚艾浸膏给小鼠灌胃LD50为156.6g/kg。鸭脚艾20g/kg、120g/kg连续给大鼠口服3个月,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病理改变[2]。挥发油给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750mg/kg±30mg/kg。挥发油250mg/kg、150mg/kg分别给家兔灌胃,连续4个星期,各脏器切片镜检均未见明显清理变化[4]。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