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羚羊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高鼻羚羊的概览。高鼻羚羊又名沙来,归类于藏药,为牛科动物高鼻羚羊的角入药,即羚羊角,系外地产藏药,可角:平肝息风,清热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高鼻羚羊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沙来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aiga tatarica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型大小与黄羊相近。整体色呈现灰黄色,而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显得略淡。头型较特别。耳廓短小。鼻部膨胀而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向下,呈圆孔状,故名。眼眶突出。仅雄兽具角一对,不分叉。角自基部几乎竖直向上,至生长到角长的1/3 高度时,双角略弯向外侧,继而又向上往里,又微微往外,最后至尖端二角尖相向略往内弯。角呈黄蜡色,半透明状;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冬季交配,次年4~5月产仔,每胎1~2仔。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性喜干旱。一般小群活动,入秋后即常见大群生活。 冬季迁往平缓的山间坡地或谷地,以避风雪严寒,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于清晨、傍晚活动。以梭梭、羽茅、蒿类及各种植物为食。进食时边吃边往前走动,有异于其他羊类。分布仅见于新疆北部边境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为了便于鉴别所述高鼻羚羊与鹅喉羚羊Gazella subgutturosa Guldenstaedt、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 Abel.三种“羚羊”的角,提供如下检索表,供参考:类似品的外形检索表 1.角呈长圆锥形,半透明,白色或黄白色,光润如玉,基部稍呈青灰色,尤其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有10~20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0mm.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高鼻羚羊角。 1.角呈长圆锥形,侧扁或稍侧扁,不透明.灰棕色至黑色。 2.角全体黑色,呈长圆锥形稍侧扁,表面多纵裂纹.粗糙,角基部常有碎片脱落,生有斜向环脊约8个,另一侧环脊不明显,环脊问距约15mm--鹅喉羚羊角 2.角深灰棕色,呈长圆锥形而侧扁,光滑,较直,全长50~70cm,有较明显隆起的环脊,约16个,环脊间距离殆相等,约20mm--藏羚羊角三种羚羊角类似品的微观检索表 1.组织几无色透明--高鼻羚羊角 1.组织有颜色,不透明 2.细胞内含有多数浓密的棕色色素颗粒,组织显深棕色,色素颗粒均匀地纵长排列成明显的棕色细丝,细胞内其他部分呈亮棕色--藏羚羊角 2.细胞内含有较多黑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鹅喉羚羊角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猎,猎后取角,镑片或磨研成粉末。以8~10月捕得者,角色泽最好;冬季因角受霜雪侵袭,角质变粗糙,有裂隙,品质较次。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羚羊角:呈长圆锥形,长15~40cm,略呈弓形弯曲,白色或黄白色,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角尖端平滑,而下段具10~20个隆起环脊。角基部稍呈青灰色,横截面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通称“骨塞”,约占全角的1/2或1/3长,表面有凸起的纵梭与外面角鞘内侧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切面观,其接合部呈锯齿状或拉锁状镊合。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扁三角形小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为羚羊角鉴别特点之一。全角质坚不易折断。气无,味淡。 2.角的镑片:菲薄如纸,白色半透明,质地油腻而坚韧。其横切面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的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纵切面观,髓为纵走的管道,内有类圆形髓细胞,疏松地或呈阶梯状排列。角的皮层细胞较少,一般仅3~5层,横切面观细胞呈扁梭形,纵切面观细胞呈纵长的窄梭形,覆瓦状紧密围绕于髓的周围。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粉末鉴别:白色。封藏于稀甘油中或水合氯醛溶液中,在显微镜下可见许多大小个等的不规则透明块状物,带有许多模糊不清的线条,或似颗粒堆积物。此时在观察滴加5%KOH溶液后的大碎片,可见细胞开始膨胀,轮廓变得明显,其碎片显微特征为:①具有束的横断面碎片,髓腔呈双凸透镜形、椭圆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长径10~50~80μm,周围有3~5层窄梭形同心状排列的皮层细胞,外侧附有多少不等的角质层细胞,呈菱形、长方形或多角形。这两种细胞均不含或仅含少数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有一个发亮圆粒或线状物。②具有束的纵断面碎片,髓呈管道状,内有疏松排列或呈阶梯状排列的类圆球形髓细胞,周围常有窄梭形的皮层细胞及角质层细胞。③具有少数角质层细胞的碎片,细胞鳞片状,呈覆瓦状排列,长约30μm,宽约12μm,中央厚约9μm。
- 理化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