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粉背蕨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银粉背蕨的概览。银粉背蕨又名知合加哈窝,归类于藏药,本品为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的全草,可解毒,止泻。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银粉背蕨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知合加哈窝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银粉背蕨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知合加哈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本品为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解毒,止泻。
- 主治: 食物中毒、肾病、热痢、疮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euritopteris argentea(Gmel.)fe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30cm。根状茎短,直立或斜上,密被线形或披针形的黑褐色鳞片,生多数须根。叶簇生;叶柄长6~20cm,紫褐色、黄褐色或灰褐色,具光泽;下部被稀疏的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片轮廓三或五角形,掌状,长3~8cm,宽2.5~7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下部羽片三角形,浅裂或全缘,营养叶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被灰白色或浅黄白色粉,稀无粉,叶质较厚,中轴紫褐色。孢子囊群生于孢子叶边缘,卵圆形,成熟时汇合成条,棕色,囊群盖的内缘呈疏圆齿状,膜质,内含孢子多数;孢子细小,球形。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0~3800m的林缘、岩石缝隙。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前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缅甸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8月采集全草,除去须根残叶,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叶片多卷曲或呈松散的团状,乳白色。叶柄细长,长约7~20cm,紫褐色或褐粟色,光滑发亮,似红铜丝,易折断。折断面中心具土黄色或绿色木心。根茎棕黑色,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5~1cm,表面密被棕黑色具光泽的鳞片及残存的叶柄断痕。根细长,棕黑色,纤细。叶片多不完整,叶缘钝锯齿状;叶脉较细,棕褐色,向背面凸出。叶下表面密被乳黄色或乳白色粉粒,叶缘有棕色孢子囊群,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沿叶边缘着生呈带状,棕色,膜质;孢子囊卵圆形,棕色,半透明膜质。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叶柄横切面:表皮为1列棕色类圆形厚壁细胞,下皮系3~4列棕色多角形的厚壁组织。其内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类圆形,棕色,形大,壁增厚,有的细胞含有棕色块状物。中央为维管束,双韧型,常与基本组织脱离,木质部由数十个圆形、大小不等的管胞组成,排列或“V”字形,韧皮部筛管和薄壁细胞大多已皱缩。 粉末鉴别:深棕绿色。鳞片碎片众多,黄色,棕红色或棕紫色,细胞呈多角形、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叶上表皮细胞胞壁呈深波浪状弯曲,气孔多数为不定式,副卫细胞2~4,副卫细胞2个为直轴式。孢子囊多已破碎,完整的为匙形,棕色,表面上具纵行环带,囊壁细胞类多角形,木化。孢子圆球形,棕色,周壁粗糙,常可见三叉状沟槽,直径约55μm。管胞较细小,直径约20μm。可见腺毛,腺头椭圆形,单细胞,腺柄短,单细胞。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温浸10min,滤过,取滤液约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于沸水浴中加热,产生棕红色沉淀。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